有光就有影。影並非光的反面,更不是一片純然的黑暗,而是光的背面。就物理學上來說,影是光被遮蔽後造成的結果,也是光與被光所照射的物體共同營造出來的一種渾沌狀態。
渾沌,神秘,陰翳,幽微,曖昧不明,隱蔽之處……老實說,就我個人的粗淺認識,對日本人而言,雖然他們敬拜太陽神,但是相對起來與其說他們崇尚光,似乎追求影更符合他們的民族性。
但是,戀京癮士我提出這些與『影』有關的概念與聯想,到底與河瀨直美老師的電影『光』有什麼關係?這裡就不得不借用永瀨正敏先生在台北電影節QA場上回答觀眾提問時提到的一段話,他的大意是說:『我們平常都注視著人的正面,而這部電影希望可以讓大家看見人的背影。』
謝謝你!永瀨先生。就是這句話,給了我一瞬的靈感,找到了一把鑰匙來解讀這部看似平凡而充斥陳腔,實則犀利而蘊含深邃的電影。
是了,有光就有影,光是表面的,影才是真實的,如果只能或只想看見光的話,就太可惜了啊!
只不過,在正式進入接下來的探索旅程之前,有兩件事我得在此聲明:其一,本篇內容有雷,想要完整享受觀影樂趣的朋友請先不要馬上閱讀,最好等七月十四號本片在臺灣院線上映後再回來看(如果你還記得的話,笑)。其二,以下的心得文字,完全出自我個人的幻想,或許與河瀨直美老師的真意有所出入,甚至可能大荒其謬,還請各位讀者謹慎服用。
好,囉囉嗦嗦一堆結束,瞎掰正式開始!
在『光』這部電影裡,河瀨直美老師到底埋藏了些什麼樣的『影』呢?我想,嚴格說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藏在劇情與對話中,沒有直說,卻可以靠推測感知的情感與事件;而另一類則是關於導演真正想要傳達給觀眾,卻沒有直接用電影語言表達,而隱藏在劇情背後的某種精神性或象徵性的內在意義。
比方說,有一場看似過場其實頗為重要的戲。男主角雅哉和另兩位攝影師老友隔了多年再度相聚,其中一位一邊有點驕傲的炫耀自己剛拍攝了某國際知名攝影雜誌的封面,一邊擔心雅哉的視力與工作狀況。散場後,半醉的雅哉落魄地走在人來人往的街頭,被路人撞倒在地,寶貝的古董相機卻被人趁亂搶走了。結果雅哉直接闖進剛剛那位朋友的工作室暗房,要討回自己的相機。朋友先是推託不知,眼看雅哉非常堅持,只好交出相機。
原來相機就是那個人拿走的。
他為什麼要搶走雅哉的寶貝相機?我一開始以為那種感情是嫉妒。他嫉妒雅哉雖然逐漸失去視力,可能再也無法接取攝影的工作,但其才華卻遠遠凌駕他之上,就算拿下知名雜誌的封面,這事實也不會改變。但是,這樣的人竟然大概再也不能拍照了,開什麼玩笑!那我到底算什麼?!
我原本是這麼以為的,應該很多人也這麼想吧?但是我看著那位朋友望著雅哉的眼神,突然發現那與其說是不甘與嫉妒,不如說是擔心與憐憫。那相機不但象徵雅哉的能力與工作,更是雅哉的尊嚴與希望。可是朋友或許從雅哉的眼神中窺探出想要放棄的掙扎,他知道那種如同武士切腹般的痛苦。他可能是不想讓雅哉承擔親自丟掉寶貝相機的痛苦或罪孽(畢竟那對一位攝影師來說等同自殺),而選擇讓自己當了壞人。
事實上,雅哉後來真的自己將相機扔進有著絕美夕陽的山谷裡(那裡似乎就是他拍出代表作的地方)了。他可能也看出了朋友的企圖,但是他不能讓朋友這麼做,因為這是他自己的戰爭,他必須自己為一切做個結束。
而且,他還沒有拍下可能是他這一輩子最後也最重要的一張,也就是美佐子的照片,怎麼能就此放手?
而這些都只是我自己的想像,劇情完全沒有交代,可能只存在於兩位演員的眼神裡,或者只是我自己腦補了。
像這樣隱藏在劇情背後,只靠某些細微線索而豐富著劇情的『秘密光影』,其實還有一些,像是女主角對於失蹤父親的複雜情感,以及戲中戲裡那對夫妻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恐怕有更多像這樣隱藏版的劇情,以我庸俗的眼力根本看不出來。
再來就是電影背後的隱藏版主題,這個部分,也是我這一篇主要想寫的。
個人認為,要看懂河瀨直美老師的電影,有一個基本概念一定要掌握住,那就是她出身於日本奈良,深邃美麗而又神秘的奈良。因此在河瀨直美的電影世界裡,神秘主義或者泛神信仰一直都是重要的媒介。
日本號稱有八百萬神,天有天神,地有地祇,草木樹石,山川風雨,莫不有靈,可以說日本文化的底蘊就是這個泛神信仰。河瀨直美以其獨特的女性特質,一直以來都用一種類似靈媒或巫女的模式,試圖以電影語言來做為天地與人之間的訊息媒介。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會覺得她的電影充滿怪力亂神的情節或曖昧不明的情感,因為這就是靈媒與人溝通的方式。她不明說,是因為不能明說,說出來就變調了,只能靠聽的人自行解讀。
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再回頭來看這部電影,就會發現電影裡面充滿了看似毫無意義而又被低調地凸顯了的聲音與畫面,尤其是那些來自於大自然的聲音與畫面,其實都潛藏著訊息。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在都市裡生活太久了,或許一輩子也沒有在大自然裡生活過,都市裡有太多人為的聲音與光影,使得我們的感官都疲乏麻木了。或許可以這麼說,我們全都患有長年的感官障礙。
電影中,女主角美佐子一回到鄉下的家,就說了:『這裡可以聽到好多聲音。』你也聽到了吧?!風聲、鳥聲、流水聲、蟲鳴聲、還有人或動物踩過落葉與碎石的沙沙聲……。
至於那些高聳美麗的杉樹林、那些盤桓起伏的梯田、那些燦爛神秘的紫色夕陽、那些雲霧繚繞的層疊山巒,那些男女主角(當然還有河瀨導演)所心繫神歸的奈良自然美景,你也看見了吧?!
那些全部,都是一種召喚,召喚著劇中人,也召喚著觀眾,要側耳傾聽,要凝神細看,天地眾神的話語,也是人們與自己的心的對話。
這麼說很玄嗎?我試著舉兩個例子。
電影中後段有一場戲,美佐子的母親在山中走失了,她急著四處尋找,慌不擇路中忽然發現自己置身於一片杉樹林中,突然聽見了父親的聲音,也看見了自己幼時與父親在一起的影像,然後她一瞬間理解了,母親應該是去了『父親的樹』那邊。果然,她在記憶的指引下找到了母親,母親說,她在等爸爸回家,爸爸馬上就要回來了……。
很明顯的,美佐子透過大自然的增幅,聽見了自己內在的聲音,因此才找回了母親,以及那段與父親的珍貴記憶吧!
然後是另一場我個人認為非常非常重要,根本就是劇情最高潮的戲。美佐子逐漸意識到雅哉深深吸引她的那張山中落日照片,很可能與她珍藏的父母合影照在同一個地點,於是要求雅哉帶她去看一樣的落日。
當他們走出樹林,望著對面山頂的美麗落日,畫面並沒有拍出那落日美景,而是用映照在他們臉上的光,以及兩人陶醉而又複雜的表情,讓我們自己去想像他們究竟看到了怎樣的美景。
望著那橘紅中帶著淺紫的晚霞天色(這是我根據那張照片的猜想),雅哉突然一陣激動,拿起相機想要拍下什麼,但最後卻像似想通了什麼似的,一咬牙將寶貝相機拋擲到眼前的深邃山谷之中。
美佐子不可思議地看著雅哉,一直問:『怎麼會?!』(或者我該翻成『為什麼?!』)然後她也忽然想通了什麼似的,正面看著雅哉既痛苦又輕鬆的臉,然後抱起雅哉的臉,將自己的唇印了上去……。
這一幕,我想背後除了雅哉對是否要放棄拍照的掙扎,也有美佐子對是否要放棄對父親的執著的掙扎,以及兩人是否要彼此表明與接受愛意的掙扎。而這些複雜的思慮與掙扎,都因為在此美麗落日的迷惑(或是點醒)下,做出了不一定是最好,卻是最真實的決定。
古代日本人把黃昏說成是『逢魔之刻』,西洋人也稱之為『Magic hour』,在在都凸顯著黃昏具有某種魔力。在這日與夜交界的時刻,界線模糊了,結界鬆脫了,平常阻隔於人與人、人與天地神魔,甚至是人與自己之間的那道無形的牆暫時消失了。於是,人們可以趁機大膽地跨越界線,突破自我。
可以說,雅哉與美佐子在此吸納了天地眾神傳達給他們的暗示,也可以說他們接受了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才選擇了拋開舊的束縛,迎向新的可能。
而這很可能也是河瀨直美老師最想要透過這一幕傳達給我們的訊息:長久暴露在充滿聲光誘惑與舒適陷阱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其實就像是視障者一般,失去了看見真實事物的能力。而唯有靜下心來傾聽天地萬物的話語,也就是傾聽自己的聲音,才能尋回真實純粹而清明澄澈的自己。
電影的最後一幕,有點意思的是,當字幕跑完一輪,突然出現的是電影院裡正在看電影的觀眾們,臉上各式各樣的表情。看到這裡,我忽然理解了:原來,這就是整部電影最核心的隱喻,看不見的其實是我們自己啊!而這部電影,就像是戲中唸給視障者聽的語音導覽一樣,究竟是能刺激我們增幅想像,抑或會妨礙我們建構真實,恐怕,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吧!
導演是否也很清楚,一部電影,不管多麼努力拍攝,如果觀眾不能欣賞,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所以這隱喻,最後也回到了導演自己身上:我已經費盡心血寫了導覽稿,也找了最好的人來朗讀,接下來就看你們自己的傾聽與理解了。
只是,我真的看懂聽懂了嗎?或者,我不但逢魔了,還已經走火入魔了呢?
雖然這一篇的主題是『影』,但在文章最後我還是無法割愛地必須繞回到『光』的這一邊來。我想說的是,這部電影真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光』啊!躍動的、沈靜的、耽美的、神聖的、強烈的、朦朧的、青春洋溢的、迴光返照的……或許,我該放下前面說的那一大堆關於影的鬼話,回到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也就是光的上面來。
就是這些光,吸引著我的目光與意識,鼓動著我的心跳與激情,在放映中與離開電影院之後不斷地蕩漾著,波動著,同時又被我所迷戀的奈良的風景所鼓動共振,才促使著我不得不帶著激情與狂熱,在看完電影之後的幾天之內寫下這兩篇有點不知所云的文章罷!
原諒我,自己重讀了一遍才覺得真的有點囉唆而不知所云。
最後還是要感謝河瀨直美老師,謝謝妳就算如今名聞國際,面對紛至杳來各種俗務的牽絆與名利的魅惑,還能繼續維持著妳的清澈與犀利,拍出這麼美麗深刻的電影來。
然後,最重要的是,記得去看電影,這麼優美,這麼溫柔,這麼直射內心的電影,真心推薦給喜愛奈良的你!
這張是2011年一月在奈良猿澤池拍攝的,我個人很喜歡,但是如果你想要看比較近似於電影中的落日情景照片,請移駕這位日本朋友的部落格觀賞著名的『二上山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