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寺金堂(國寶)正面,同時可以觀察到附窗的板扉、板壁、格障子、連子窓與菱格子欄間等壁與建具。
是說,傳統木造建築蓋到這裡,房子的主結構與地板都完成了,天花板也架好了,應該已經可以開始使用了。但是如果沒有安裝牆壁門窗與欄杆,裡面的神佛好像總是住得沒那麼安心與舒適。對了!這就是壁與建具。
先說說壁好了,日本古代木建築的壁可以分為三種,那就是『板壁』、『土壁』與『張付壁』。
所謂板壁其實很簡單,就是木板做成的牆壁,這在三種牆壁裡面算是最原始的一種了,只要在準備安裝牆壁的兩個柱子之間留下一條溝槽,然後把橫長條型的木板依序插入這兩個柱子之間就算完成了,這種做法叫『羽目板』。最初的做法是『橫羽目』,後來禪宗建築引進宋朝的新式工法,在連結兩個柱子的貫木上釘入縱向的木板,就成為『豎羽目』。
如果嫌板壁容易產生縫隙又不夠美觀,那就選擇土壁。在柱與柱間插入細長條木材或竹片交叉編成的『木舞』,然後將泥土塗在木舞上,等到完全乾燥之後,再塗上一層白土以做為表面的裝飾就完成了。如果嫌這樣的土壁太薄,也可以等乾燥之後再塗上一層泥土,如此一層又一層的重複塗抹泥土,就可以依使用者的需求製作出堅固的土牆來。如果牆面厚到把原本的柱子包在裡面不露出來,就稱為『大壁』;而明顯看得見柱子的就叫做『真壁』。
至於張付壁,則是在較薄的板壁或土壁表面用布或紙貼起來,與土壁一樣,張付壁的布與紙可以依需求重疊張貼,上面還可以施以繪畫做為裝飾。也因此,張付壁通常用在室內的隔間牆,而建築物外側的結構牆則大多使用板壁或土壁。
接下來要來談談『建具』,所謂的建具就是安裝在建築物裡裡外外的各種用具,而在佛寺建築的場合,主要是門與窗,介於隔間牆與門窗之間的欄間,以及緣與高欄(勾欄)等。
在日本傳統建築中,所謂的門其實被稱做『戶』,戶有許多種型態,可以說除了固定不動的壁和窗之外,凡是可以活動開啟的部分都屬於戶。因此我們可以依開啟的方式將戶簡單分成三種:『開戶』(左右開啟)『釣戶』(上下吊起)與『引戶』(左右滑動)。
開戶主要分為『板扉』(或稱板唐戶)與『棧唐戶』兩種。所謂的板扉就是最簡單的由一片或數片厚木板拼裝起來的門,通常以左右兩扇為一組的方式安裝,偶爾也有單一扇的做法。至於開關的方法,據說平安時代初期之前主要是向內推開,平安中期之後則逐漸變成向外拉開的形式。
到了中世紀之後才出現的棧唐戶則是用粗木條(稱為棧)以格狀交叉的方式排列以做為門板的骨架,中間則插進薄木板。這種門板比較沒有板扉那麼堅固,但是看起來比較輕巧美觀。無論是板扉或棧唐戶,都有不開窗的單純門板或上端開細格子小窗的兩種形式。
至於釣戶這種特殊開啟方式的門,一般稱為『蔀戶』。最初是為了講究通風與採光的日本傳統寢殿(貴族的住所)式建築設計的一種『屏障具』,之後也逐漸被佛寺與神社建築所採用。這是一種由細格子組成的像牆壁或窗戶一樣的裝置(老實說我覺得比較像窗戶),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也有單純一片的做法),平時完全放下來可以遮蔽外界視線,需要時上半部可以向上拉起來,以鐵鉤掛在屋簷下,下半部則可以保持直立或向下平放或暫時拆掉,是一種自由度很高的柱間裝置。
大覺寺宸殿(重文)前方金碧輝煌的蔀戶,可以觀察到用鐵鉤子釣起的上半片,以及裡面的障子和御簾。
對了,在寢殿式住宅的場合,通常蔀戶的內側都會搭配可以向上捲起來的竹簾子(稱為『御簾』),遮蔽視線與冷風的效果會更好。而在佛寺的場合,有時會在內側搭配下文所提到的『障子』,或是直接在蔀戶內側貼上和紙。不過據說現代有些寺院在改裝時,會把和紙更換成玻璃,雖然在防風的效果上更加顯著,卻失去了優雅的風味。
最後一種的引戶,類似我們現在所說的拉門。日式建築中比較常見的引戶有三種:『板戶』、『舞良戶』以及『障子』。板戶就是用薄木板嵌入門框做成的拉門,中間以一到兩根粗木條強化,是最簡單的一種形式。而所謂的舞良戶,則是在板戶靠外的那一側,按一定間隔嵌入細木條做為強化與裝飾。
至於障子就比較複雜了,其構造基本上就是用細木條在木框內交叉做成格子狀(所以也稱為格子戶),然後在內側貼上絹布或和紙而成,因為絹布與和紙都有透光的特性,所以又稱為『明障子』。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在兩片格子木框的中間夾貼絹布或和紙,或是在木框兩側都貼上絹布或和紙(這種最高級的障子稱為『襖』,可以在兩側施以繪畫做為裝飾,稱為『襖繪』),這些都是障子的變化型。
大覺寺宸殿(重文)內精緻典雅的襖繪。
障子與蔀戶一樣,最初也是廣泛應用於寢殿式住宅建築的屏障具,包含可以自由移動位置(功能類似屏風)的『衝立障子』、只能橫向啟閉的『鳥居障子』以及做為隔間牆的『押障子』。目前佛寺中所見的通常都是由鳥居障子演化而來的明障子或襖。
不過,既然日式隔間拉門(障子)是靠左右移動啟閉的,就需要有可以依固定方向推動的橫向軌道,這軌道就稱為『鴨居』和『敷居』,鴨居在上,敷居在下,把障子夾在中間,就可以很穩定的橫向推動了。
說到這裡就順帶提一下『欄間』。這是一種位於障子或拉門上方的固定式格柵,作用是通風與透光。正確說來,欄間設置於鴨居之上,除了正統的菱格子(斜向交叉)和縱格子(垂直交叉)之外,日後也發展出許多花俏的造型,成為建築裝飾的一個重點。
相較於日本傳統佛寺建築中複雜多樣的門,窗戶(日文漢字寫成『窓』)就簡單多了,一般常見的只有『連子窓』、『格子窓』與『花頭窓』三種。
所謂的連子窓,就是在木製的方形窗框中間,插入縱向排列的細木條作為窗櫺。不過,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那些細木條的做法跟中式的不太一樣,也就是會把直角的部分做為正面來安裝。這種做法有什麼作用呢?除了在外觀視覺上比較有變化之外,據說還有方便室內的人向外窺看(視角比較大)的功能,果然是適合日本民族性的設計啊!
而說到格子窗,顧名思義,就是用直角交叉的細木條做成格子狀窗櫺的窗戶。跟欄間一樣分為縱格子與菱格子兩種。至於花頭窓(又名『火頭窓』或『火灯窓』),是禪宗建築特有的窗戶形式。日本傳統建築一般的窗戶外框都是長方形,但是花頭窓的外框會做成類似吊鐘的曲線造型,使得窗戶的上半部看起來像花苞或火焰,故名。不過,花頭窓的窗櫺就很多樣了,連子和格子都有,總之是一種造型相當花俏自由的窗戶。
大德寺龍源院內的建築物,可以觀察到花頭窓與附菱格子窗的棧唐戶。
對了,順便提一下,江戶時代之後出現的町家(一種住商工合一的都市民居建築)就從傳統建築的窗戶設計上汲取靈感,發展成町家獨有的窗戶造型。例如脫胎自連子窓的『虫籠窓』,以及從縱格子演化而成的各種格子門窗等等。
是說,等佛寺這個系列結束之後,乾脆也來試著寫住宅建築吧?!不過,在那之前,我得先完成這一篇。
接著繼續來介紹緣與高欄。緣又稱『緣廊』或『緣側』,顧名思義就是繞著建築物主體的外圍而搭建的走廊,至於高欄就是架在緣廊外圍的欄杆。畢竟日式建築不只一樓有緣廊,二樓以上有時也會設置突出於建築外的緣廊,就算是一樓的緣廊,通常都會高出地面一大截,所以就會需要有欄杆的保護。
緣的做法是在建築周邊屋簷下方按照一定間隔豎立名為『緣束』的短柱,短柱上方安裝稱為『緣葛』的橫向支撐材(末端插入建築本體),並在轉角的位置以四十五度角斜斜伸出一支『隅叉首』,最後在緣葛和隅叉首上方鋪設稱為『緣板』的木板,緣的基礎工程就完成了。
鋪設緣板的方式通常有兩種,比較常見的是鋪設與牆面垂直的短木板,稱為『切目緣』;另一種是鋪設與牆面平行的長木板,稱為『椽緣』。至於緣束,也跟柱子一樣,有角柱與圓柱的區別,不過一般以角柱較為常見。
另外還有一種不使用緣束的做法,則是直接從房屋主體的結構柱伸出組物(也就是使用斗拱)來支撐緣葛,稱為『腰組付緣』。塔與樓門二階以上的緣廊大多屬於這一種,此外也可以在某些神社本殿外側看到,也就是不適合直接從地面以緣束支撐的場合,就會以腰組付緣的做法來施工。
再來就是高欄了。剛剛說高欄就是緣廊外側的欄杆,其實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在日本傳統建築的階梯與橋的兩側,甚至室內安置佛像的須彌壇周遭,都可以見到高欄的設計,是一種應用範圍很廣的建具。
日式木建築的高欄可以分為傳統的組高欄、跳高欄與擬寶珠高欄,以及禪宗特有的禪宗樣高欄。所謂的組高欄是最古老的高欄樣式,其做法是在緣板邊緣先釘上一條稱為『地覆』的木材,地覆上方等間隔安置稱為『栭束』的支撐材,栭束上方架扁平的『平桁』,平桁上方一樣等間隔(通常斗束之間的間距是栭束的兩倍)安置稱為『斗束』的支撐材,斗束上再架上圓柱型的『架木』(可以說是欄杆的扶手部分)。
東福寺方丈前高欄末端包覆的飾金具,由下而上依序是地覆、平桁、斗束和架木(此處省略了栭束)。
接下來施工時會在四個隅角的位置(也就是高欄交叉的地方)以及供人出入的開口側,讓地覆、平桁和架木向外突出一小段(且互成水平交叉)。如果這突出的一小段平桁和架木呈現微微向上翹起的狀態,就叫跳高欄。如果在隅角上以及開口側設置較粗的『親柱』,並在親柱頂端安置木製或銅製『擬寶珠』,這就是擬寶珠高欄。
為了防止木材腐朽並兼顧美觀,寺廟及神社建築的高欄會在架木和斗束交叉處,或是平桁與架木的末端『木口』(橫置結構材末端露出的切割面)包上一塊銅製的『飾金具』,除了防止雨水侵入損壞結構體之外,也有裝飾美觀的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最後,我忽然想起飾金具其實也是日式木建築俯拾皆是且不可或缺的一種建具。除了剛剛提到的高欄之外,只要是需要強化或保護的木構件接合處,或是可能暴露在雨水中的切口處,以及開關門的把手,甚至只是為了局部裝飾,都會需要各種不同的飾金具。
仁和寺某建物高欄上的釘隱。
例如在各種木構件接合處用以隱藏釘子的『釘隱』,垂木或隅木末端切口處的『木口金具』,強化門扉的各種『扉金具』,安裝在障子上用來開關橫向拉門的『引手』等等。這些飾金具最明顯的特色就是會施加或簡潔或繁複的造型設計與紋路雕飾,也就是說在實用的基礎上添加裝飾的效果,所以統稱為飾金具。
好吧!寫到這裡戀京癮士我終於可以暫時鬆一口氣,因為這棟陸續蓋了五年多的房子總算大致上蓋好啦!是的,關於木造建築的建造方式與結構組件的系列文章,在此終於告一段落。不過,其實接下來癮士要面對的才是最終大魔王,也就是介紹日本傳統木造建築的『樣式』。有興趣的朋友請耐心等待。
仁和寺經藏(重文),可以觀察到橫羽目的板壁、棧唐戶與連格子花頭窓。
奈良新藥師寺本堂(國寶),可以觀察到大面積的土壁(真壁)。
大覺寺玄關,御輿背後即是作為隔間牆的張付壁。
奈良藥師寺東塔(國寶),可以觀察到板扉和土壁。
奈良藥師寺東院堂(國寶)附連子窗的棧唐戶。
仁和寺御殿內繪有蘭陵王舞蹈的板戶。
青蓮院方丈前的舞良戶、切目緣和高欄。
青蓮院方丈,從內側可以觀察到舞良戶裡面還有一扇明障子。
奈良町御靈神社拜殿,可以觀察到內側改貼玻璃的格障子。
仁和寺宸殿內裝飾繁複的襖與變形欄間。
奈良藥師寺內的連子窓,漆上綠色漆是傳統的做法。
大覺寺內連接建築物的緣廊採用的是與牆面平行的椽緣。
同樣是大覺寺的緣廊,使用的是與牆面垂直的切目緣,也可以觀察到舞良戶和高欄。
上賀茂神社的樓門(重文),可以觀察到以組物支撐的腰組附緣和架木末端微微上揚的跳高欄。
奈良藥師寺西塔上使用的是傳統的組高欄(架木末端沒有上翹)。
東寺五重塔(國寶)外側緣廊的釘隱,使用名為『豬目』的心形鏤空裝飾。
大覺寺內建物上的扉金具,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圖案中隱藏的皇家菊紋。
東福寺建物門上的金屬引手,上面的圖案是從藤原家的家紋變化而來。
參考資料:
圖解文化財見方--歷史散步手引 人見春雄等著 山川社 1997.11(日文)
寺社建築的鑑賞基礎知識 濱島正士著 至文堂 1999.2(日文)
圖說日本建築之見方 宮元健次著 學藝出版 2002.2(日文)
圖像式學習--京都的文化財 淡交社編集局編 淡交社 2009.10(日文)
圖解古建築入門 太田博太郎監修 西和夫著 彰國社 2012.11(日文)
平安大事典 倉田實編 朝日新聞出版 2015.4(日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