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熟期的禪宗樣建築,圖為京都東福寺法堂
歷經多年延宕拖棚的漫長旅程,戀京癮士的寺廟建築系列終於來到了最後一站。
上一篇我們聊到在日本古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和樣與大佛樣,接下來要繼續介紹運用也相當廣泛的禪宗樣與折衷樣。
接續上一篇的思考邏輯,新產生的建築樣式往往是針對前一個建築樣式的反動或修正。有趣的是,大佛樣與禪宗樣幾乎是同一時期開始發展的。可以說,針對純日式的和樣建築產生的反動,中世紀的佛教建築匠師們各自引進了來自宋朝的兩種全新建築樣式,前者是上一篇已經介紹過的大佛樣,後者就是接下來要提到的禪宗樣。
雖然同樣是東亞大陸樣式對純日式和樣提出的修正,但是大佛樣與禪宗樣之間也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整體來說,大佛樣給人的感覺比較陽剛,禪宗樣給人的感覺比較陰柔。加上從大陸傳來的時間差(奈良東大寺大仏殿再建完工於1195年,京都建仁寺始建於1202年),看起來像是大佛樣是針對和樣的反動,然後禪宗樣又是針對大佛樣的反動。但事實上大佛樣與禪宗樣都是鐮倉時代的新興佛教思潮與建築針對舊時代的反動,只不過是來源的宗派與地域上的差別,使得兩種樣式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見同的特殊面貌。
奈良東大寺鐘樓
關於大佛樣與禪宗樣的差異,在奈良東大寺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案例可供比較,那就是東大寺的鐘樓。據說這座鐘樓是將禪宗傳入日本的榮西上人在西元1210年指揮重建的,鐘樓的下半部,也就是以巨大的通肘木貫穿圓柱與方柱的主要支撐結構,在視覺上偏向大佛樣的巨大與簡潔;但是從頭貫往上的部分卻可以見到繁複而細緻化的斗拱設計,這就已經跨越到禪宗樣的範疇了。
『禪宗樣』又稱為『唐樣』(因為日本習慣稱中國為唐,所以來自中國的樣式就被稱為唐樣),它的特色簡單來說可以分成三個方面來說明:『規格化的伽藍配置』、『巨大化的屋頂量體』以及『纖細化的裝飾組件』。
仔細一看,東福寺的中軸線上似乎沒有仏殿,其實在三門和法堂中間的空地就是曾經的仏殿跡
首先,禪宗建築最根本的特色就在於伽藍配置。在禪宗的教義中,儀式、修行以及生活三者之間是緊密相連,甚至毫無區別的。因此承載了這三者的建築型態與建築配置也成為辨識一間寺院是否屬於禪宗的重要線索。
有趣的是,許多禪宗寺院都是採取主要建築物(三門、仏殿、法堂)在中軸線上排成一列的形式,中軸線的左右兩側安排了『東司』『西淨』(廁所)『浴室』(澡堂)『僧房』(宿舍)『選仏場』(坐禪室)『鐘樓』(報時警示)『經藏』(圖書館)等滿足修行與生活需求的建築,中軸線後方則是『庫裡』(大廚房)和『方丈』(住持宿舍)。
京都相國寺浴室
這樣的伽藍配置體現了禪宗寺院中,生活即是修行的獨特教義。也就是說,包含一天之中看似與佛法無關的吃喝拉撒睡,都是修行的一部份。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教義,才造成了禪宗寺院在配置上的規格化現象。
其次,禪宗建築擁有巨大化的屋頂與建築量體,例如以前介紹過的『五間三戶二重門』(也就是俗稱的三門),就是標準的巨大化禪宗建築。又如最初用作中央大廚房的『庫裡』和安置本尊的『仏殿』,也都擁有高大的切妻造或入母屋造屋頂。
典型的巨大化禪宗樣建築,圖為京都相國寺庫裡
到底為什麼禪宗的主要建築量體會呈現巨大化的樣貌呢?當然,我們不能忽略的是,早期禪宗建築是直接把中國當時最新潮的建築樣式移植到日本,所以追求巨大化的中國建築傾向就深深影響了日本禪宗樣建築的發展。
而如同前一篇在介紹大佛樣建築時所提到的,當時因為新興宗教對開闊禮拜空間的特殊需求,使得柱與柱的間隔越寬越好。而建築技術的進步,使得這樣的需求得以實現,為了顧及結構上的穩固,所以使用層層相疊的大虹粱、大瓶束與海老虹梁,以及繁複的小屋組來強化建築物的穩定性。這樣的做法自然會使得建築物的屋頂高度被提高,而整體的量感也就看起來比之前的古代建築巨大了。
終於畫完了,這個系列的最後一張圖,外觀的細節太多,畫面有點亂,請多包涵!
除此之外,禪宗樣經常會在大型建築的母屋周圍加上一圈庇,也就是使用『裳階』的做法來增加空間,並且讓建築物看起來有兩層屋頂,這也是禪宗樣建築在外型上看起來異常巨大的原因之一。不過與傳統的(例如和樣)裳階配置不同的地方是,禪宗樣的母屋本身高度就比傳統建築高,而且在母屋和周圍那一圈庇之間沒有以建具區隔,所以室內空間比之傳統建築還要開闊許多,如此一來就更加符合新興宗教對大型禮拜空間的需求了。
不過,同樣是擁有巨大化量體外觀的建築,禪宗樣和大佛樣在細部組件上卻有極大的差別。之前在介紹大佛樣的時候有提到,大佛樣建築的組件,無論是插肘木、通肘木還是承重柱,都有巨大化與簡潔化的傾向。但是到了禪宗建築,雖然大虹梁與大瓶束等主要結構體乍看之下似乎還是有點粗大,其上卻施加了精緻的修飾線條與紋路,使得整體看起來反而有一種纖細感。
裝飾性濃厚的海老虹梁與繫虹梁,圖為京都建仁寺法堂
也就是說,無論是在柱子上下兩端施加的大曲線收束(又稱為『粽』)、或是不管底下有沒有承重柱都架在頭貫上方一整排密密麻麻的斗拱系統(又稱為『詰組』)、還有火焰曲線造型的花頭窓(又稱火灯窗)和S形曲線造型的弓欄間,以及左右對開的棧唐戶等等,都使得禪宗樣給人一種繁複纖細,重視裝飾的印象。
此外,禪宗樣還有許多其他獨特的特徵。首先,禪宗建築的地板再度回歸大陸體系建築的傳統,捨棄了架高的木地板(床),但與天平時代之前的土間地板不同的是,改以宋朝以來最新潮的四半敷石磚鋪設地面。其次,大型禪宗建築的屋頂下方出現了大片平整木板鋪設的鏡天井,不過這其實是後來參考和樣建築使用野屋根或天井的傳統發展出來的新做法。據說日本最初的禪宗建築是像大佛樣那樣沒有天井,直接裸露出化妝屋根裡的做法。
京都建仁寺法堂內,可見繪有雙龍圖的鏡天井與45°角斜向的四半敷鋪石地磚
最後,禪宗樣建築的屋簷採取『二軒扇垂木』的排列方式,也就是屋簷下方可以清楚看見兩道扇垂木上下錯開,並且像扇骨一樣從中央逐漸向兩側張開的方式排列。而從簷下組物中斜斜向外伸出的兩條甚至三條尾垂木,不但擔負著支撐屋簷與穩定屋頂的重要任務,也是禪宗建築從外表上就非常鮮明地與和樣或大佛樣截然不同的地方。
現存最能展現早期禪宗樣特色的建築,一般會提到位於下關市的功山寺仏殿、東京都的正福寺地藏堂,或是鐮倉市的円覺寺舍利殿等。至於京都市內則可以在建仁寺、南禪寺、東福寺、大德寺等禪寺境內觀察到圓熟期的禪宗樣建築群以及伽藍配置。
京都龍源院開祖堂,可觀察到二軒扇垂木、花頭窓、棧唐戶與四半敷地板
俗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趣的是,日本建築史的趨勢似乎也隱約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從鐮倉時代初期開始,一部份的匠師們在建造和樣寺院,或是改建修理老舊建築物時,都逐漸混合了其他建築樣式使用的手法與特色。換句話說,就是擷取眾家之長來補自家之短,或是隨意搭配各種裝飾意匠以創造更美好的建築風貌,這種做法後來就被稱為『折衷樣』或『新和樣』。
也就是說,折衷樣並不是一種獨自發展的新樣式,而是一種捨棄全然的宗派之見,門戶之分,在原有的和樣基礎上自由地運用各種建築樣式的全新建築趨勢。
當然,所謂的原有基礎是折衷樣的關鍵概念,也就是說,匠師在規劃之初必須以和樣作為設計主體,然後依照需求放進其他樣式的做法。如同現代臺灣某些建築師或業主的做法,憑空蓋出一棟掺雜各種樣式特色的四不像建築怪物,這種事情在古代日本匠師體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
奈良元興寺極樂坊,可觀察到和樣的平緩屋頂、間斗束與舞良戶(正面)以及大佛樣的插肘木與木鼻(本圖擷取自網路)
這種新的變化在最一開始的時候只是稍微在和樣的建築外觀上加入少許大佛樣的元素,現存最早的例子是奈良的元興寺極樂坊禪室,從外觀上一看就是和樣特有的平緩屋頂,卻在細部加入大佛樣特有的插肘木、木鼻以及鼻隱板等做法。不過,這時恐怕還只是一種建築上的實驗或冒險罷了,並不能認為這就是折衷樣的建築。
之後隨著時代的進展,更多禪宗樣甚至大佛樣的建築元素被應用到和樣建築之中,海老虹梁、大瓶束、詰組、游離尾垂木、插肘木與通肘木等結構做法逐漸滲透到原本和樣的結構體之中。這樣的建築已經不能單純稱之為和樣了,於是就有學者提出了折衷樣這個新的分類。
兵庫鶴林寺本堂外部,可同時觀察到和樣的平行垂木與龜腹,以及禪宗樣的棧唐戶(本圖擷取自網路)
例如兵庫縣的鶴林寺本堂就因為它在和樣的基礎之上,加入了大瓶束與海老虹梁等禪宗樣與大佛樣的結構元素,又在外觀上加入木鼻與頭貫的組合,並使用棧唐戶取代蔀戶與格子戶,因此被認為是折衷樣的代表性建築。
也就是說,雖然折衷樣的特色幾乎可以用『兼容並蓄』一個詞簡單交代,但是要判定一棟建築物屬於折衷樣卻是稍微困難的一件事,需要大量對於建築樣式與結構組件,甚至建築年代判定方面的相關知識,才不至於把只是稍微做了一點建築嘗試的和樣建築,或是稍微採用了一點和樣元素的禪宗樣建築,當成是折衷樣來看待,這是剛開始認識日本建築的我們必需要注意避免的。
兵庫鶴林寺本堂內部,可同時觀察到和樣的折上格天井、禪宗樣的海老虹梁與大佛樣的通肘木(本圖擷取自網路)
其實,建築所追求的,或者人們對於建築所要求的,說穿了只不過是一種合理性罷了。而折衷樣就是在這樣對於合理性的追求之下誕生的,單純只是希望蓋出更合於使用的建築而已。也因此,當建築樣式發展到折衷樣之後,因為樣式元素的使用變得不再像以前那麼嚴謹封閉,便開始出現大量因地域分別而出現的差異。例如在折衷樣頻繁出現的關西地區,就以京都為分界,京都以西直到瀨戶內海一帶的折衷樣建築呈現較為粗獷厚實的傾向,而京都以東的建築則呈現較為纖細的風格。這種地域化的差異現象清楚的反映了不同地區的匠師及業主(寺院)對合理性的不同需求,也是建築樣式發展的必然趨勢。
至少戀京癮士我是這麼猜想的啦!
好吧!關於日本寺廟建築樣式的簡單介紹,就要在這裡告一段落了。也就是說,『癮士看佛寺』這個馬拉松系列終於撐到了終點線。感謝各位讀者(如果有的話)多年來的等待與陪伴,大家都辛苦了。接下來,我會如同之前所預想的朝向日式住宅的方向繼續寫作?或是轉而關注最近迷上的佛像話題呢?目前的我還不知道。總之先休息一陣子吧(喂!這之前休息得還不夠久嗎!?)
但,如果是佛像的話,對我來說應該比建築還難畫吧!?(苦笑)
京都建仁寺的渡廊,可觀察到禪宗樣的化妝屋根裡、瓶束與虹梁
參考資料:
圖解文化財見方──歷史散步手引 人見春雄等著 山川社 1997.11(日文)
寺社建築的鑑賞基礎知識 濱島正士著 至文堂 1999.2(日文)
圖說日本建築之見方 宮元健次著 學藝出版 2002.2(日文)
圖像式學習──京都的文化財 淡交社編集局編 淡交社 2009.10(日文)
日本美術發展史 余鶴清著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4.7
日本建築史序說 太田博太郎著 黃蘭翔譯注 南天書局 2018.8
日式建築的形式──生活與建築造型史 西和夫、穗積和夫著 蕭雅文譯 楓書坊 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