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672.JPEG

  到底有多久沒有走進表演廳看表演了呢?

  好像早在疫情開始之前很久,我們就不再看藝術表演了。這裡面其實主要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早一點的時候,假日都跟著朋友到處跑;朋友搬去金門之後,假日就只剩書店和百貨超市和餐廳的往來遞迴,偶爾再加上進電影院看影展,沒了。當然,沒有非常吸引我們的表演也是一個原因,但這不能作為自我封閉的藉口。是我們自己把生活過得如此狹窄,怪不得人。

  然後疫情爆發,進餐廳享用美食這個選項被排除在休閒生活之外,三大電影節也受到影響。就算如今疫情又暫時稍微趨緩,膽小的我們還是不敢進餐廳吃飯喝咖啡,更不用說趕電影節了。假日裡只能匆匆走進書店買書,匆匆走進超市買食材醬料,再匆匆趕回家吃晚飯。有時不小心逛得貪心了點,離開東區時已經超過晚上七點,也只能餓著肚子趕路,然後再到夜市裡買不太健康的食物回家果腹。

  我們失去的不只是放鬆休息與享受生活的場域,連悠閒漫步這件事情本身都被迫從日常節奏中抽離了。

  那天,我收到久未聯絡的伶子(這是芛華多年前經營網誌時的暱稱,雖然後來改了名字,網誌也消失多年,但一直以來都這麼稱呼她,習慣一直改不過來)傳訊,說是她即將在國家音樂廳的演奏廳舉辦個人琵琶獨奏會,作為博班畢業前的一個總結,邀請我們去幫她加油打氣云云。

  老實說,去,還是不去,我一開始委實掙扎良久。

  演出那天是妻的學校休業式,雖然只有半天課,但是隔天還要回學校備課一整天,我有點擔心晚上趕去看表演會不會太累。

  幸而,考慮再三之後我們還是決定去了。

  記得上一次去同一個地方聽伶子演奏琵琶已經是十年之前。那之後,伶子當然還有各式各樣的演出,也邀了我們一兩次,但是不巧都遇上無法參與的狀況,再加上伶子忙於博班課業,聯絡也就稀疏了。甚至某次上京時在仁和寺看見平經正的青山琵琶小吊飾,因為想起伶子而買回來,卻一直都沒有機會送出去,就這麼放在書架前沾灰塵……。

  幸而,我們去了。送出了遲到多年的禮物,也接回了淡忘十年的琵琶交情,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場讓我們重新感受到生活之美好的藝術饗宴。

  好吧!囉哩八嗦的話就講到這裡,開始進入正題。

  這場音樂會的正式名稱是「樂讀雅集III劉芛華琵琶獨奏會」,時間是二零二二年六月三十日晚上。

  那天下午我們在家裡好好休息過後,早早吃了晚餐,六點半左右出門,走出捷運中正紀念堂站的時候才七點出頭,剛好是天色將暗未暗的時刻。我非常喜歡這個時間點的中正紀念堂廣場,天空正逐漸由寶藍色變幻到深藍色,兩廳院的燈火宛如夜色裡七彩的寶石,在石板地上反射出閃爍的微光。一陣微涼清風拂過,吹散了殘餘的些許熱氣,我與妻拿出手機拍了幾張照片,為這神奇的時刻留下記念,然後攜手走向國家音樂廳。

  七點半,舞台側邊走出一位亮麗大方的女子擔任樂曲解說,我仔細一看,原來是伶子相交多年的二胡演奏家林正欣小姐。只能說,她們兩人感情真好啊!邀請好友來為自己的獨奏會跨刀解說,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緊接著,今天的主角上場了。伶子身穿一襲簡單到不似舞台服裝的白紗衣黑褲裙,抱著琵琶走出來,簡單的向觀眾行禮後,就坐下來開始準備演出。

  接下來我想直接進入聆聽音樂會感想的部分。不過在此之前必須特別強調的是,對於樂器演奏,癮士是個徹底的門外漢。所以以下的內容純屬個人感想,無關演奏技巧或樂曲詮釋。

  首先是對於整場音樂會的整體感想,與十年前那一次的音樂會做比較,在選曲方面這次似乎比較偏向古典風格。全部八首曲子中,除了最後兩首比較走現代曲風,演奏技巧也比較新穎之外,其餘六首要不是古曲新詮或改編,就是以傳統民間音樂作為素材的創作,在編曲的呈現上都比較接近琵琶這個樂器帶給我們的傳統印象。

老實說,我和妻比較喜歡這一場的選曲。或許是因為我們跟琵琶不熟,聽古典風格時比較輕鬆愉悅。這絕對不是說我們不喜歡最後兩首曲子,剛好相反,最後兩首給我們的印象相當深刻。只是這一場的選曲對我們來說比較平衡,不會過於新潮。畢竟新潮的曲子聽起來比較刺激,也比較容易疲勞,至少是對我們這兩個門外漢而言啦!

IMG_1663.JPEG

  這場音樂會中有兩首曲子來自伶子的老師劉德海先生,分別是改編曲「陳隋」和創作曲「喜慶羅漢」。前者富有強烈的敘事性,詮釋宮廷女子的戚與怨;後者偏向幽深的哲學性,表現佛門老者的喜與悲。有趣的是,兩首曲子中都以高超的技巧創造出類似扣擊木魚一般的空靈節奏,餘韻無窮。

  另外值得特別一說的是,全場音樂會的燈光從頭到尾沒有什麼變化,只有在這兩首曲子演奏時,是關掉場燈只以聚光燈照射在伶子身上,造成一種特別的效果。為什麼呢?我想可能性之一是希望甫於二零二零年過世的劉德海先生能降臨會場見證學生的成長,帶有追悼之意。或許伶子就是因此刻意選擇素簡的黑白裝扮也不一定呢!

  希望老先生對伶子的心意與表現感到滿意。

  第二首的「弦子韻」最特別的地方是放進了京韻大鼓的曲調,我曾經在錄音帶的時代聽過京韻大鼓,所以琵琶的曲調立刻和腦海中隱約的記憶重疊,讓我真的隱約看見了三弦、板子、大鼓還有人聲說唱輪番共鳴的場景,真的很有趣!

  在前半場的樂曲中,我特別喜歡的是「柳絲」,或許是因為現實生活中對於遷居金門的友人夫婦的依戀,使得我們對這首樂曲的情緒最能感同身受,也讓我屢屢想起唐詩宋詞中的句子。對我來說,這首曲子以一種非常古典的方式再現畫面,剛好與下半場最後一首以現代方式喚起畫面的「雲想花想」相互呼應。

  照理說,整場音樂會最能吸引我的應該是十年前也曾演奏過的「十面埋伏」,不只因為這是我個人的琵琶初戀,更因為伶子的個人特質與這首武曲相合。但是這一次或許是因為比其他曲子有了多一點點的熟悉,使得我在聽這一首的時候,不小心進入了「看山不是山」的狀態。

  也就是說,我迷路了,在聽十面埋伏的時候。記得上一次聽伶子演奏這首曲子,在輪指最激昂的戰場段落時,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多聞天王的身形樣貌。可是這次聽十面埋伏,我對於慷慨激昂的大戰場景沒有過去濃烈的感覺,反而特別注意尾段蒼涼悲愴的部分,雖然腦海中沒有畫面,卻感受到大戰過後靜得可怕的一片荒蕪。

  明明是武曲,我竟拿他和前面的文曲相比較,真的只能說是迷路了啊!

  中場休息過後,緊接著開場的是另一首古曲「塞上曲」,這曲子據說寫的是王昭君去國懷鄉的思念之情。同樣是描寫思念,柳絲帶給我的音樂情緒是低沈綿密的涓涓細水,塞上曲卻是高昂激越的滔滔大河。我想,有了歷史人物的背景深度,或許就會帶給樂曲如此不同的風貌。

  好了,終於來到這一夜最特別的曲子,「逸趣」。這是伶子旅居奧地利的琵琶啟蒙老師王蓂女士特別為這一場獨奏會創作的新曲,可以說是世界首演。

  在聽這首曲子的時候,我常常會忘記演奏的樂器是琵琶,它一會兒是鋼琴,一會兒是吉他,一會兒是古箏,一會兒是電子琴……大量的西洋音樂元素與不同樂器手法輪番呈現,讓人眼花繚亂。

  而到了整首曲子的最後一段,伶子竟然把琵琶平放在腿上,以琴瑟的指法來演奏,引起現場一片驚呼。果然是非常有趣的聆聽經驗呢!

  最後一首曲子是近來據說非常受歡迎的「雲想花想」,伶子找了年輕的鋼琴家王一心先生擔任伴奏,琵琶搭配鋼琴,東方遇見西方,好像是很有意思的組合。

  從標題立刻讓人聯想到李白的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瑶臺月下逢。」是的,這首樂曲就是從這裡開始發想:看見雲就想起她輕飄飄的衣裳,望見花就想起她嬌豔豔的臉龐。就是以這樣的詩句作為起點,創作了這首曲子。

  該怎麼說呢?這首曲子意外的是今晚最能在腦海中召喚畫面的一首,只不過召喚出來的東西,竟然是類似動畫畫面或者大河劇場景一般的印象,為什麼呢?我想,或許是因為鋼琴伴奏的效果。在聽這首樂曲的時候,我一直聯想起宮崎駿老師的動畫配樂,以及這幾年的日本大河劇片頭曲。是了,就是那種忽而磅礡萬丈,忽而婉轉悠揚的感覺。總覺得一邊聽著,一邊就有幾百隻小螞蟻在臉上和後背騷動著似的,與其說是感動不如說是觸動之類的心情。

  伶子真是選擇了一首不得了的曲子來壓軸啊!

  如果選十面埋伏,精彩是夠精彩,總覺得份量太重,聽完之後走出音樂廳會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但是聽完這一首雲想花想,等著離場的觀眾臉上都是笑容,既輕鬆又愉悅,感覺好極了。

  無論如何,這些都只是我自己的胡思亂想而已。

  離開演奏廳,許多觀眾都在排隊等著要和伶子合照。我們站在旁邊遠遠的看了一陣子,伶子笑得非常開心。「這樣就夠了,我們走吧!」妻這麼說。

  是啊!這樣就夠了。我們已經得到太多,一整個晚上的音樂饗宴,師生摯友的深厚情誼,以及久違了的月下散步,這些都要感謝伶子的邀約啊!謝謝妳還惦記著我們,這樣就夠了。

  那一夜的琵琶,應該夠我們在更多年之後還念念不忘吧!

IMG_1664.JPEG

arrow
arrow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