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文章雖然是以祇園祭為主題的,但是關於祇園祭的起源、發展與流程云云,此間諸多網誌與坊間書籍都已經有了大幅而詳盡的介紹,跟當年癮士剛開始搜尋資料時的一片空白簡直不能相提並論,所以我也就不在這裡多囉唆了,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搜尋。至於你現在正在閱讀的這一篇,我把它定位為【戀京癮士的私房祇園祭絮語】,瞭了嗎?那麼我們開始吧!


  自從三年前,我們在京都四条河原町親眼目睹祇園祭的山鉾巡行之後,這個神奇的祭典就一直是我們目光追尋的焦點。每年一到六七月,打開【京都新聞】的網站搜尋祇園祭消息並觀看祇園祭影片,就變成了我們的夏季行事。


  說它神奇,並不是說這個祭典有多奇特,在京都一年四季的眾多祭典中,各種奇特而神秘的祭典多得是。祇園祭的神奇,在於它是同時是一個國際知名度極高的祭典,受到傳媒與商業行銷的推波助瀾,擁有一年比一年多的觀眾與商機;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市民祭典,與京都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並且在町眾文化之中悄悄的進行著世代傳承。


  簡單的說,這是一個在傳統與現代、在地性與全球化之間拉扯,企圖尋求一個屬於它自己獨特平衡的祭典。


  在為期整整一個月的祭典期間(對了,這讓我想起,在寫稿的此刻,平成十九年度的祇園祭還在海的彼方繼續進行著哪),最為大家所注目的活動應該還是七月十四日到十六日的【宵山】,以及七月十七日的【山鉾巡行】吧!不過,今年的我因為想要深入探索祇園祭而增加了參觀【鉾建】與【石見神樂】的行程。


  其實,原本我的野心還不只這樣的。一開始規劃行程的時候,我計畫從七月十日晚上在四条大橋上進行的【迎提燈】【神輿洗】開始看起,一路看遍【鉾建】、【山建】、【曳初】、【傳統藝能奉納】、【宵宮祭】、【石見神樂】、【宵宮神賑奉納】、【宵山】、【山鉾巡行】、【無言詣】,最後以十七日傍晚三尊神轎抵達四条御旅所的【神幸祭】作為完美的句點。


  不過,世事從來就不會按照計畫『完美』地進行,因為,大雨和疲勞輪番而來,身為一個不再年輕的旅人,最終只能按著自己體能的步伐,蜻蜓點水式的在祇園祭的洪流中穿梭。


  幸而,老天爺總是會眷顧有心的旅人而給予意料之外的回饋,今年,因為巧遇一位長住京都的網友,我在京都不小心瞥見了祇園祭那顆跳動的心臟,且隨之熱血沸騰起來
……


  一切還是從頭說起罷!


  兩千零七年七月十日下午一點,我們從關西機場入境,來到關空特急ほるか號的月台,準備要前往夢想已久的京都。
一到月台,我們的目光就被一旁櫥窗裡的【長刀鉾】紙模型給吸引。一個多小時之後,當我們走出京都車站,果然,車站正面入口上方已經如往年一般高高掛起了祇園祭特有的【駒型燈籠】,耳邊傳來熟悉的【祇園子】祭典音樂聲,而車站裡的商店街牆上也早已亮起繪有祇園祭鉾車的裝飾燈箱……是了!這是七月京都,祇園祭已經在等待著我們的造訪了呢!這時的我們還滿懷興奮與期待,渾不知諸多波折正準備向我們襲來……


  午後五時許,剛步出旅館大門沒多久的我們就被一場大雨困住了。雖然說,這次前來京都早有心理準備,可能要在乍晴乍雨的夾縫中求生存,而且當天下午已經在忽大忽小的陣雨中造訪過東寺,但是這場雨突如其來的傾盆大雷雨(唉呀!此刻窗外也正下起了大雷雨呢
……真巧!)還是太厲害了,彷彿是神明給的下馬威,不但把我們困在便利商店前良久,也讓許多京都市民措手不及。甚至,在這場唯一的大雷雨過去之後,在我們兩個星期的旅程中,都一直有被嚇到的市民與旅人,包括我們,在大晴天仍不忘帶支大雨傘出門。


  眼看大雨一直下個沒完,我們雖然早就帶了一支大傘出門,還是放棄了原訂的四条大橋行程,趁著雨勢稍弱的空檔衝向地鐵,朝向京都車站旁的伊勢丹百貨倉皇逃竄。


  隔天,聽住在京都的網友
SANADA說,那天的大雨讓整個祭典行程大亂,四条大橋那邊的部分行程被迫提前進行云云……嗯!還好我們沒有勉強自己,如果排除萬難泡著兩汪進水的鞋子衝到那邊,萬一什麼都沒看到不是損失大了?


  第二天,雨依然時不時來那麼一下,不過已經變成陪襯了。我們花了一整個上午的時間在三条通一帶亂晃,結果在中午左右被
SANADA從背後趕上,相認了。剛好SANADA下午要去四条一帶拍【鉾建】,便邀我們同行。這下子,我們終於跟祇園祭的齒輪接軌,而且,順著那齒輪傳導過來的律動,我們一下子就找到了祇園祭的心臟。


  午後一點四十五分,我們跟著
SANADA來到室町通與四条通的交叉口附近,這裡向北有【菊水鉾】,往南有【雞鉾】,朝西是【月鉾】,面東更有【函谷鉾】和祇園祭的標誌,【長刀鉾】。只要在這一帶東走走西看看,祇園祭最精彩的鉾建風景便可盡收眼底,或者,相機底片與記憶卡裡。不過,由於四条通是大馬路,人車往來頻繁,所以不但擁擠而危險,那幾個著名鉾車的工作人員對待像蒼蠅般不斷前來騷擾的旁觀者也比較兇。


  據
SANADA說,有一年在某輛著名鉾車的搭建地點附近就發生了一件慘劇。有個日本觀眾在拍照時因為自己不小心摔倒而當場死亡,此後,該鉾車的相關人員每年祇園祭搭建鉾車前都要到那個人的墳前祭拜,祈求平安順利。或許是因為這樣,所以四条通上的鉾車工作人員才會對旁觀者特別兇,畢竟,沒有人願意悲劇再次上演。


  而且,日本人在祭典期間對於各種忌諱與兆頭的事情總是看得十分重要,某些鉾車不准女人靠近不說,甚至連老外不小心踩在地上的繩子上都會被工作人員罵到臭頭,因為他們相信,打上了某些結的繩子就表示神靈已經進駐在裡面,被老外亂踩是十分不敬的事,是會被神怪罪的。這也就難怪在巡行前的鉾建與巡行後的解體期間,偶爾可以看見有人想要帶走地上的繩子或小零件,不曉得是要回家當紀念品還是要供奉起來?當然,工作人員也得不斷防著旁觀者進行這種褻瀆的行為,想來真是相當辛苦啊!


  因為這樣的理由,我們這次主要花時間參觀的是室町通上的菊水鉾和雞鉾,這兩個鉾車因為在人車較稀少的巷子裡,所以圍觀的人比較沒有那麼多,工作人員也比較和善,當場的氣氛融洽而和諧。至於到底和諧到什麼程度呢?別急,慢慢看下去就知道了。


  首先我們經過的是菊水鉾。菊水鉾取的是中國魏文帝派遣使者入山求取長生不死藥水,結果巧遇七百年前因誤跨國王枕頭而被放逐的童子,該童子飲下菊花的露水而成仙,最後送了菊花水給敕使帶回來的故事(嗯
……我好奇的是,那菊水,魏文帝是喝了還是沒喝呢?是菊水無效,還是被敕使調換了呢?如果被調換了,那下一個長生不老的該不會是敕使先生吧?)。


  這輛鉾車在十九世紀時被大火燒掉了,直到八十八年之後才因為町眾的努力而重建。其特色除了【真木】(貫穿鉾車中心的高聳木柱)頂端有一個十六瓣的菊花型【鉾頭】(代表該鉾車的圖騰)以及【天王台】(鉾頭下方安放神像的小平台)上的彭祖(中國傳說中的長壽仙人)像外,還以三十二基山鉾中唯一的唐破風屋頂,以及寫有『福壽海無量』字樣的楓葉型扇子卓然獨立於眾山鉾之中,十分亮眼。同時個人也認為,菊水鉾所屬町眾所穿的浴衣上,那極具象形意味的菊水兩字真的非常好看,是三年前就已深深吸引我注意的鉾車之一。


  這一次經過菊水的鉾建地點時,鉾車的【下層櫓】(作為鉾車基本結構的方形支架,其上綁有特殊的繩結)才剛搭建完成,工作人員正在整理真木柱上的【
木】(一種豎立在鉾車真木柱上的植物枝葉,上面通常會掛滿神事專用的白幣,似乎象徵著這是奉獻給神靈的)。


  據
SANADA說,因為之前那場大雷雨,使得菊水鉾的鉾建進度受到影響。當時他正好就在菊水鉾這邊拍攝照片,聽聞現場工作人員說,菊水鉾的人手有一半被卡在提前舉行的四条大橋迎提燈儀式那邊趕不回來,另一半人員冒雨搶搭,結果卻忙中出錯,最後只好將已經綁好的真木柱整個拆掉重來。幸好十一日大雨稍停,他們終於得以全體一致投入鉾建的工作。


  看著馬路中央猶自蓋著防水布的下層櫓,以及散落各處的支架與巨大車輪,我衷心的希望他們能夠利用今天下午終於短暫放晴的好機會,趕快趕上進度,加油喔!菊水鉾。

待續.........

關西機場ほるか號的月台上,迎賓的長刀鉾


京都車站商店街招牌上方的裝飾燈箱,敘述著京都的祭典故事


十一日上午,微雨中的京都巷弄,是旅程真正的起點......


寺町通商店街裡的駒形提燈裝飾,是祇園祭特有的限定風景


室町通路邊高掛的街頭藝術品也在叨叨絮語著祇園祭的到來


菊水鉾的町眾,不分老少,都在專注的工作著


斜披著防水布的菊水鉾主結構,看起來有點落寞


這個大概是車輪的輪軸,放在路邊等待組裝,金色的圖騰就是菊水的標誌


不遠處的巨大輪子也被包在防水布之下,工作人員大概被昨天的雨嚇到了,不敢大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戀京癮士 的頭像
    戀京癮士

    戀京成癮手札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