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講的是鳥居,接下來要簡單介紹一下神社。記得以前癮士曾經寫過一篇神社與佛寺的粗略比較,裡面已經大略介紹了神社的特色,這次我要再進一步,從歷史沿革上來解釋神社多采多姿的建築風格。

  神社是日本自古以來的傳統宗教建築,它的起源大致上有兩個系統,一個是泛神論的原始自然信仰,另一個是由農耕文化的豐收期待轉化而成的國族信仰。什麼意思?第一個系統很容易解釋,就是古時候的人認為天地萬物莫不有靈,山有山神,樹有樹靈,石有石魂。因此,古代的日本人會以一座山(神奈備),一株樹(神籬)或一塊大石頭(磐座)為崇拜的對象。由這個系統產生的神社,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沒有本殿,尤其是以山為神靈化身的神社為代表。因為神社的主祭神明是宿在神山或神木之中,所以根本不需要本殿。


  不過,社格比較高的此類神社,其他的設施可是一樣也不會少,照樣有鳥居、參道、手水舍甚至拜殿等等。例如傳說中日本最早的神社,位於奈良縣的『大神神社』,穿過三之鳥居,後面就直接是三輪山。又如位於長野縣的『諏訪大社』總本社就更有意思了,它的建築群包含上社前宮與本宮,還有下社春宮與秋宮,都是以代表神籬的四支『御柱』為祭拜的中心,所以都沒有類似本殿的建築。

這是倉庫的簡圖,一樣是用小畫家畫的


  至於第二個系統,簡單的說也就是擁有本殿的神社。當日本進入農耕文化之後,整個聚落裡最重要的建築是什麼呢?『穀倉』。那時候的日本人相信,稻米之神就寄宿在穀倉裡,而對於農耕文明最為重要的太陽神,也就是日本神道裡的主神『天照大神』,會降臨在穀倉裡接受人們的奉獻,因此人們乾脆就以穀倉的造型作為神殿建築的基礎。


  那麼,古代日本的穀倉長成什麼樣子呢?首先,穀倉是儲藏糧食的地方,為了防止潮濕與蟲鼠的災害,所以穀倉的平面是架高的(大約一個人高),下面用數根(一般是四到八根,依聚落的大小或所有者的貧富而有所增減)粗大結實的圓柱支撐地面,在柱頂連接平面樓層的地方用一片寬於圓柱的木板加固,如此便能防止蟲鼠沿著柱子爬上來。又因為需要避免日曬雨淋,所以除了出入口外,四面皆是木板牆壁,牆上有時會開小窗用以通風。穀倉的屋頂是兩片以大約四十五度角(或者更高)斜斜搭在樑上的厚木板,這麼做是為了不讓雨水長時間停留在屋頂表面而有機會滲進裡面,全世界幾乎所有多雨多雪的地區都會發展出這樣的設計。


  直接受穀倉型建築影響的傳統神社,最重要的例子有『伊勢神宮』與『出雲大社』。位於三重縣的伊勢神宮是全日本社格(神社的等級)最高的國家神社,它的本殿就屬於最原始的穀倉型建築。其最大的特色在於每隔二十年就要拆除後在隔壁重建,稱為『式年遷宮』,從七世紀持統天皇時起,除了戰國時代中斷了一百二十餘年之外,到今天仍然奉行不輟。另一個社格也相當高的出雲大社,位於島根縣,也是模仿穀倉的設計。據典籍上的記載,在上古時代,它的高度竟達到三十二丈(約為三十二層高的大樓)。每次一有颱風或地震就會倒塌,隨後又重建。根據比較確實可信的資料,在中古時代的高度降為十六丈,依然屢建屢倒,屢倒屢建。目前的出雲大社高度再度降為八丈,仍然是十分有魄力的大型建築。


  雖然『伊勢神宮』與『出雲大社』都是模仿穀倉的設計,不過它們還是有一些不同之處。『伊勢神宮』的建築平面是長方型的,正面出入口位於與大棟平行的一側。『出雲大社』的建築平面是正方形的,正面出入口則位於與大棟垂直的一側。後來,由伊勢神宮發展出來的造型日後被稱為『神明造』,而由出雲大社發展出來的造型日後被稱為『大社造』,而且,大社造的神社本殿在高度上普遍仍然比神明造的神社本殿略高一籌。

這是簡單版的,因為太難畫了......


  在這裡先暫時打住一下,因為,我發現有需要先解釋一下神社本殿建築的結構與名稱。首先大家可以看見本殿建築的屋頂上有兩組交叉的木條,叫做『千木』。千木原本是用來固定屋頂的結構體,不過後來已經逐漸變成裝飾物了。在兩組千木之間有一長條形木條串連,這個木條稱為『甲板』,甲板是用來將千木與屋頂的木板或茅草板組合起來的。在甲板上面,有時候會相隔一定距離放置一些長橢圓形的短棒,叫做『堅魚木』。堅魚木很明顯的不具結構性的功能,但是據說它具有的是符咒性的功能,也就是讓水屬性的魚鎮住屋頂,期望可以避免火災的意思。


  接下來看到千木下方有一根比其他柱子稍粗大的『棟持柱』,棟持柱一共有兩根,一邊一根,上面會放上『大棟』,這是整棟建築最重要的結構體,因為千木和屋頂就架在大棟上面。在棟持柱兩旁有兩條用來扶助棟持柱的『扠手組』,而在扠手組兩旁,屋頂外緣部分的木板(有時候會跟千木的下半部結合)稱為『破風板』。本殿正面唯一的出入口上有兩片稱為『板扉』的門,四周有一圈走道稱為『緣回』,緣回外側有欄杆稱為『高欄』,走道下方用以支撐的圓柱稱為『高床』。最後,建築物正面有一座階梯直通板扉,階梯旁的欄杆稱為『登高欄』。其實,依據建築風格的不同,各種本殿建築都各自擁有一些獨特的結構,這裡只介紹最常見的一些結構給大家參考。

這是最難畫的,而且調整位置調了很久.......


  再回到建築風格來。當日本由農耕部落進入農耕國家之後,傳說每一任天皇登基時,都會在『大嘗宮』舉行儀式來祭告神明,這個傳說中的(因為此一建築完全沒有實物或圖畫可以參考,是只存在於文獻裡的假說建築)大嘗宮的正殿是以古代王族的宮室為模型發展出來的。上古時代日本貴族的住居形式其實跟穀倉很像,但是因為是給人住的,所以只稍微架高一點點(大約半個人高)。而這樣的建築也成為另一種神社正殿建築的原型。例如位於大阪市的『住吉大社』,就是模仿大嘗宮本殿的形式建造的,這樣的建築日後被稱為『住吉造』。


  隨著文明的發展與王權的擴張,佛教也跟著中國的隋唐文化傳入日本。尤其是定都奈良的時期,大量興建佛教寺廟的結果,使得中國與印度的建築風格逐漸受到朝廷的喜愛,以致於這之後才創建的許多神社逐漸發展出深受佛寺建築風格影響的新造型。在這些新造型中有一些共通的建築元素是迥異於以往傳統神社建築風格的:首先,屋頂從原先的斜斜伸展的直線改變為微微上翹的曲線;其次,新的風格使用了許多沿襲自佛寺建築的建築結構如『懸魚』『肘木』『組物』『唐破風』等等;甚至,許多新式的神社建築用佛寺的『鬼瓦』及『獅子口』等屋脊裝飾取代了原本具有結構意義的千木
……


  在這些受佛教影響的神社中,從奈良縣的『春日大社』發展出來的『春日造』,是屋頂上少數仍然保存千木與堅魚木的新風格神社建築,以『大社造』為設計原型。風行最廣的『流造』,是將『神明造』前後均衡的平直屋頂改成前長後短的曲線屋頂,就像水的向下流動一樣,以京都市的『上賀茂神社』與『下鴨神社』為代表。至於『八幡造』則是採用了佛寺建築中的『雙堂』樣式,也就是將前後兩個屋頂連成一片,這是以位於大分縣的『宇佐神社』為總本社的全日本兩萬多座『八幡神社』的特有形式。


  其實,還有許多其他的神社建築形式,例如奉祀人神(也就是把偉人神格化)的各種『宮寺』,像是奉祀日本平安朝大文學家菅原道真的『天滿宮』以及奉祀德川幕府創建人德川家康的『東照宮』等,癮士在這裡就不多做說明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網或看書查閱。關於神社的造型沿革就簡單介紹到這裡,下一次再跟大家介紹神社內的建築配置,有興趣的朋友請耐心等待。

參考書目:

圖解文化財見方--歷史散步手引  人見春雄等著  山川社  1997.11(日文)

寺社建築的鑑賞基本知識  濱島正士著  至文堂  1999.2(日文)

圖說日本建築之見方  宮元健次著  學藝出版  2002.2(日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