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第二天,台北電影節堂堂進入第二週,我們因為電影而豐富多彩的日子也即將進入高潮,不過,今天所看的電影卻是一個反高潮。
今天要看的電影是本屆電影節一刪再刪之後,倖存下來的兩部日本片的第二部,由日本通俗小說家村上龍的自傳小說改編的電影【69】。本屆台北電影節共有五部日本片,原本我們有興趣的有四部,但是幾經掙扎還是只買了兩部的票,畢竟日本片在台灣一天到晚都有得看,還是留點錢給我們平常難得一見的歐洲電影吧!而且,這兩部都跟宮藤官九郎有關(這一部是他改編的劇本)。不過,在看電影之前我就有一個奇怪的預感,這部片子有可能會變成一個既不村上龍也不宮藤官九郎的科學怪人。因為,這兩人的背景與氣質實在差得太遠。
結果不幸而言中。
虧得宮藤這麼努力,把一部可能(其實我沒看過原著,不敢妄斷)充滿嚴肅自視與浪漫自戀的青春懺情自傳小說拍成了校園志村健大爆笑(不知道現場眾多的村上龍粉絲有沒有人後悔買票進場?)。也多虧了妻夫木聰為那個頭腦靈活而又充滿爆發力的主角(A男)注入了鮮活的靈魂,只可惜那個叫安藤正信的演員把應該充滿知性與魅力的第一男配角(B男)演成只會耍帥的空殼子,雖然第二男配角(C男)的演員相當賣力的扮演膽小跟班的角色,但是原本導演企圖刻畫三個性格與長相都截然不同的死黨,如此鐵三角卻已經有一角自我崩壞,整個戲的平衡就被扯向無厘頭的一邊傾斜掉了。
這部電影的劇情描述1969年的日本某高校,ABC三個死黨藉著闖美軍基地、以學運為藉口對學校大肆塗鴉破壞,以及舉辦熱門音樂嘉年華來發洩他們壓抑的青春衝勁,其間還帶到A男與英語話劇社的美麗校花(A女)之間的純純(蠢蠢)戀情。就這樣了,沒有所謂的主題,沒有所謂的意義,甚至沒有重量。我是不是太偏頗了?也許。但是身為教師的同路人,我就是沒辦法覺得破壞學校設施卻要全校師生用勞力買單,而且還沒有什麼悔意的行為有什麼嚴肅的意義!至於那場標榜愛與和平的嘉年華舞會,楊德昌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就玩過了,而且玩得更有份量。
對了,寫到這裡忽然想插一句,今天看電影的中山堂剛好就是當年楊德昌拍攝那場舞會的同一個場地呢!而那場真實發生過的社會事件,剛好也與本片的時代背景相互重疊。同樣面對反戰浪潮,同樣接受美帝優勢文化,同樣忍受美國大兵作威作福……日本孩子搞學運,台灣孩子弄幫派,真巧。
如同在寫【午夜駭嗑浪人】時提到的,我覺得宮藤官九郎的搞笑必須建立在背後的嚴肅主題上,可是這一部卻往無重量的地獄失速墜落,且更加顯得搞笑的空乏。或許有人會說,這部電影企圖藉著玩世少年單純發洩的瘋狂行動,諷刺69學運的荒謬無聊、反戰嬉皮嘉年華的空洞虛假,以及自稱全共鬥的抗爭學生面對權力高牆的機會主義云云……可是我看不到誠實的反省,看不到嚴肅的批判,只剩下無盡的嘲弄與搞笑。 說起那一段時間的日本學運與社會亂象,坊間其實不乏誠實探討相關主題的嚴肅作品。就我個人認為,本片既欠缺漫畫家川口開治在【革命情迷】中所表現的價值衝突與情感失落,也沒有小說家村上春樹在【聽風的歌】以及【挪威的森林】裡所展示的冷眼批判與漠然忽視。而這一部電影,相較之下彷彿找不到重點的學生作文,東牽一句,西扯一段,似乎拼湊出主角們的青春斷片,卻如同對著滿地花影亂掃一氣的小童,什麼也碰不著。
罵得夠了。其實這是一部還算好笑的校園青春電影啦!只是太過嚴肅的我不懂得欣賞。而且話說回來了,我並非說村上龍先生的【69】不好,我說的是拍成電影的【69】不好。倒是,如果哪位朋友真的看過這本書,能否告訴我,相差多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