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結束了,第五十三屆金馬影展。

三個星期下來,只看了十一部電影,雖然總看片數有逐年降低的趨勢,卻彷彿經歷了一場體力與精神上的奮戰。我想,我們恐怕是真的老了。

老了,我們的身體,但是精神還是依然年輕,依然有新的嘗試,新的冒險,新的邂逅。這十一部電影的片單與觀影記憶,彷彿也見證了我們自己精神生命的成長與超越。

講得好像自己很了不起似的,其實這一點都沒什麼,生命宛如蜿蜒長河,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面對屬於自己的成長與超越。

綜觀今年的金馬影展,對我們而言,想看的電影稍微變多了,但是能看的卻變少了。為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運氣不好。這並不是說我們搶不到想看的電影,雖然今年的購票依然有些許的曲折(這個部分容後再述),但是其實列入最終片單的都有順利買到手。我的意思是,因為剛好有一些老早就預定好要做的事,使得我們的片單被壓縮在很少的幾個時段裡,彼此打架了。

就舉今年的經典專題來說好了,這次影展共安排了奇士勞斯基的『十誡』,阿巴斯的早期影片與莎士比亞戲劇改編電影等三個主題,光是這二十四部片就幾乎每一部都想看了,但這是不可能的,時間與金錢永遠是影展選片的兩大障礙。最後我們放棄了『十誡』(因為家裡有DVD,但好像其實並不完整),阿巴斯電影挑了四部,莎士比亞電影只選了一部。

今年是金馬影展改成會員制電腦線上預購的第二年,從拿到影展手冊到開放上網搶票只有短短一週的時間,而且選片指南是趕在開放搶票前一天辦的,所以決定片單的時間非常匆促。而到了十月二十三日開放購票當天,又因為採用了新的兩階段付帳機制卻沒有足夠清楚的宣傳,網路上一時之間哀鴻遍野,幾乎所有的人都因為卡在網路上,超過十分鐘的結帳時間限制而來不及刷卡結帳,只好不斷的重新選購,又不斷的超過時間而被迫退出…...。

這真的很誇張!自從各大影展改由網路售票以來也差不多快要十年了,從來沒有一次像這樣,開賣快一個小時了連一張確定到手的票都沒有買到!

殊不知,這些來不及結帳的刷卡訂單其實都被保留下來了,變成用銀行轉帳的方式結帳,結果就是每個人的購票清單裡都有一大堆重複的訂單。所幸到最後第一時間選到的好座位幾乎都被保留下來了,只不過產生了許多需要現場退票的重複購票,稍微有一點點麻煩罷了。

那麼,今年我們都選了哪些電影呢?

跟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我們完全放棄了日本電影,理由一方面是近年日本影展片的品質稍有下降,大部分都不值得花錢冒險,而少數好片都會在第一時間被秒殺,只能等待在院線上看了。所以今年我的第一波片單就乾脆刪掉了所有的日本電影,而把額度留給相對比較難以上院線的歐美經點老片與影展新片。

經過一番掙扎與徬徨之後,我們把多達二十幾部的暫訂片單刪到只剩十部,它們分別是『夜半鐘聲』『純真變奏曲』『公路陌影』『國小新鮮人』『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風帶著我來』『失控的晚餐』『巴黎意亂情迷』『無盡之詩』與『第十個抬棺人』。

今年我不會每一部都寫,因為那樣會耗掉很多時間精力,而且每一次都嘗試不同的做法,才是戀京癮士該有的樣子。所以,接下來容我稍微花一點點篇幅,把看過的這些電影都稍微做個短評。

首先是『夜半鐘聲』,這一部據說是以『大國民』一片名留影史的奧森威爾斯生平最滿意的作品,也是改編自莎士比亞劇作的經典名片。『大國民』我之前也才剛看過,印象猶新,這會兒看『夜半鐘聲』,卻有很不一樣的感覺。

只能說,人真的是一種會自我超越的生物。原本以為『大國民』的場面已經夠龐大繁複了,身為歷史劇的『夜半鐘聲』不知道會宏大到什麼程度,沒想到奧森威爾斯卻返璞歸真,簡單幾個布置極簡的大場景就講完了一個故事。而那場高潮戲的戰爭場面,縱橫交錯的畫面剪接又讓人目不暇給,只用極為必要的人數就把戰場上的混亂與殘酷忠實的呈現在我們面前,其效果完全超越了許多耗資龐大,動員上千臨演的大戲。

但是,我想如果只有這樣,奧森威爾斯應該不會如此誇下『可以帶進墳墓裡』的海口。至於這齣戲真正厲害的地方在哪裡,我們之後再好好來討論。

第二場的『純真變奏曲』,原本是我很期待的一部。冷調的北歐風光,神秘的修院場景,世俗與神聖的對立,人道與信仰的碰撞……太完美了!我原本是這樣期待的,所以出手買了這部看起來有點冷門的電影。結果是,壓錯了寶。

這並不是說,電影拍得不好什麼的。真要說起來,剛剛提到的那些優點一個也不少,真的是一部還不錯的,看完後還能讓人回味的電影。但最大的問題是,導演安排了一個一廂情願或者畫蛇添足的皆大歡喜結局。老實說,我並不討厭HAPPY ENDING,或者該說,比起看完之後讓人渾身不舒服的徹底的悲劇,我還比較喜歡真實中藏著一絲希望或善意的結局。但是在這部電影的最後,導演卻突然決定讓所有的衝突問題都被簡化,而由主角靈光一現的奇想,在電影的最後幾分鐘裡為所有的人都找到了幸福,幾乎啦……。

雖然說這樣也沒什麼不好,真的。但我還是覺得可惜,如果沒有最後那一場宛如慈善募款餐會的戲,就讓故事結束在兩位主角離開修道院的時刻,那該有多好!

說到這裡稍微提一點我自己莫名其妙的聯想。我個人認為,『夜半鐘聲』與『純真變奏曲』這兩部電影在主題上剛好可以拿來比較,例如,前者用兩組對照詮釋父子之情(國王與王子這對有名無實的真父子以及福斯塔夫與王子這對有實無名的假父子),而後者則採取了父權(宗教)與母愛(人性)對立的論點切入故事。可惜的是,『純真變奏曲』雖然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視角,卻沒有把這個辯證發展到極致,反而虎頭蛇尾的收場了。

接下來的『公路陌影』,真的是不小心撿到的小巧珍珠。這絕對不是什麼可以得什麼大獎或列入影史的鉅作,但肯定是一部清新可喜,言之有物又不落俗套的小品佳作。整部電影零星散佈著乍聽之下不太具有意義的台詞,綿延不斷的公路場景,家人之間若有似無的情感交流,偶一為之的非現實情節,以及,大量殘留聲音的,標點符號一般的黑畫面。

不,你沒有看錯,這部電影裡,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那些夾在每一場戲之間,長達好幾秒的黑畫面了。如果你聽過俄國作曲家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或許就會知道我想要表達的意思。是的,那些黑畫面就好像是夾在每一幅畫的主題之間,做為分隔或換場的『漫步』主題。只不過,電影中的黑畫面還夾帶著延續自上一場戲的場景聲音與人物對話,予人一種想像空間,並刺激著我對於畫面再次出現時會是如何風景的期待。

最重要的是,這位導演並不貪心,他要談的主軸只有一個,而且清楚明確的在最後幾場戲裡清楚的傳達出來。當然,片中似乎還夾帶了一些些其他的想法,但是都淡淡的一筆帶過……嗯!一部小品公路喜劇,真的這樣就好。

之後,我們迎來了四部阿巴斯的電影,這也是本屆電影節最大也最精彩的收穫。

首先是『國小新鮮人』,這是奠定阿巴斯遊走於紀錄片與劇情片之間的特殊個人風格的第一部試作品。雖然是受官方委託製作的宣導記錄片,卻在童言童語中道盡了教育場域中面對的許多狀況與問題,導演沒有給出批判與解答,卻以開放的心態(如同戲中那個看似威權實則充滿愛心與耐心的校長)讓觀眾自行思考。

這一點其實既弔詭又有趣。從政令宣導片的角度來說,應該是單向的思想傳播,但這部在封閉保守的伊斯蘭教文化政策下誕生的電影,卻奇蹟似的吹出一絲開放的微風,使得觀眾在離開電影院的時候,既能輕易認同電影所彰顯的教育目標(誠實、安分、守規矩),又能自主思考導演想要傳達的思想價值(關於教育者與受教者彼此互換的責任與義務,以及教育牢籠下的人性管理)。可見阿巴斯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擁有開放的視野與心靈了。

而片中那些孩子們顛三倒四卻又真情流露的言行舉止,也讓熟悉孩童行為與心理的觀眾(例如妻與我)不由自主的發出會心的微笑……總之,是一齣可愛又言之有物的小品。

接下來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無庸置疑是阿巴斯成名國際的偉大作品,也是讓許多人認識伊朗(甚至是回教國家)電影的第一扇窗口。當然,癮士我也不例外。更特別的是,這雖然已經是我第三度看這部電影了,卻依然被片中純樸美麗的自然人文風光與孩童天真執著的情感流露所吸引。我真的相信,一個偉大的藝術品是百看不厭的,而且隨著我們的年齡與經驗自然增長,每一次觀看都有不同的體悟。

比方說,電影最後那場小男孩與老工匠之間的對話,多年之前觀看的時候只覺得是輕輕帶過劇情的過場,但是此刻因為有了對古蹟與傳統工藝的認識,因而發現了對話中對即將消逝的美麗事物的緬懷,以及人類在邁向便利新生活之際所逐漸遺失的先民智慧。

啊!當年的我是瞎了嗎?這麼明顯的地方怎麼都感覺不到呢!這種透過不斷重看而逐漸發現的樂趣,就是有深度的電影所帶給觀眾的禮物。

而更棒的是,這一場放映完畢後,影展教父聞天祥還現身說法,向我們介紹了他多年來觀看阿巴斯電影的歷程,以及他自己對阿巴斯電影脈絡的詮釋。跟著聞天祥的話語走,我們彷彿也歷經了一場金馬影展的回顧旅程。雖然,很不好意思說起的是,聞天祥其實跟我同一屆,而且還讀同一間高中,只不過他是日間部而我是夜間部……。

聽完聞天祥的專題導讀之後,雖然時間上很難配合,但我還是加碼買了『生生長流』,而這也是本屆電影節我唯一一部沒有跟妻一起看的電影。『生生長流』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橄欖樹下的情人』並稱為阿巴斯的『伊朗三部曲』,同時也是一部以伊朗大地震為主題所寫的電影,表面上是一部前往拍攝『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小鎮(那個小鎮同時也是伊朗大地震的震央)尋找片中小童星下落的劇情片(或者說,偽紀錄片),其實骨子裡卻是翔實揭露災區實況,並反映居民生生不息生命力的紀錄片。

而在觀看的時候,我心中一直浮現臺灣九二一地震的記憶與日本三一一地震的災區畫面,交錯在眼前的伊朗大地震災區畫面中,再一次強化了對個人生命與文明生活的珍惜與反思,這恐怕也是一種導演意料之外(或其實也是意料之內)的特殊收穫。

然後我們迎來了本屆金馬影展中最喜愛也深受感動的『風帶著我來』。個人認為這是一部探討生與死的電影,而且是阿巴斯電影的顛峰之作(純就我們看過的阿巴斯電影而言)。在看的當時,孤陋寡聞的我甚至以為這是阿巴斯的最後一部電影,那結尾時瀟灑離去的姿態,彷彿是對世界的告別一般,因而感動得流下淚來。

雖然,事後得知,拍這部世紀末電影的時候,阿巴斯的電影生涯其實只不過才走了一半多一點而已。然而那感動一樣沒變。宛如看透了生命與死亡的虛幻本質與模糊界線,阿巴斯透過片中角色向我們展現了一種超脫生死卻又積極向前的生命態度。還有那畫面,還有那音樂,無一不是充滿精密計算而又渾然天成的美!

嗯,這次的開場白有點長啊!光是寫到這裡就已經超過四千字了,後面還有四部有趣的電影和三部特別的『年度廣告』片頭,以及一些失之交臂的好電影想要寫,嗯……還是先休息一下好了,有興趣的朋友請稍等幾天,我們之後再繼續聊下去。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金馬影展
    全站熱搜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