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六日
終於,京都行事曆上九月的第一波重頭戲要開始了。從九月六日開始,一連三天,京都許多寺社都將紛紛舉辦所謂的『観月祭』或『観月の夕べ(觀月之夜)』。而這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覺寺大澤池的観月の夕べ。
觀月(又稱月見,而我們則習慣稱為賞月)這項傳統行事,也是從中國唐朝傳到日本的一種宮廷宴遊。據說日本最初的觀月行事是從醍醐天皇於西元九一九年的陰曆九月十三日舉辦『禁中觀月之宴』開始的,此後逐漸變成一種宮中恆例行事。至於為何不在八月十五日欣賞『中秋の名月』,卻要延到九月十三日呢?或許與日本自古相傳的農耕祭典『十三夜』有關,這時剛好是大豆、栗子與小麥等農作物收成的季節,為了感謝神明的庇佑,所以在十三夜這天晚上用剛收成的農作物來祭拜月亮。
至於在湖上乘船賞月,則是由我們的老朋友嵯峨天皇開始的,他為了能像唐朝人一樣在中秋夜欣賞美麗的月亮,於是特別以唐朝時代的洞庭湖為範本,在嵯峨離宮內興建了日本第一座人工池塘,稱之為『庭湖』,那就是大澤池的前身。之後,嵯峨天皇就開開心心地率領後宮佳麗與貴族朝臣,坐著遊船在湖上風雅地賞月賦詩,這就是大覺寺観月の夕べ的起源。
這裡出現了一個矛盾,那就是嵯峨天皇營建庭湖大約是在西元八百五十年前後,可是一般認為宮中的觀月之宴是五六十年後的醍醐天皇開始的,那到底誰才是日本賞月趴的創始人呢?
以下純粹是我個人無憑無據的推測啦!或許嵯峨天皇舉辦的是唐風的賞月宴,賞的是在八月十五的『中秋月』,唱和的主要是漢詩(也就是唐詩),但是並沒有變成慣例;而醍醐天皇舉辦的是和風的觀月宴,觀的是在九月十三的『粟名月』,吟詠的其實是和歌,日後並且逐漸成為宮中行事。所以老實說兩邊辦的其實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月見到今天,日本人一年至少會賞月兩次,甚至認為只賞一次叫『片月見』,是不吉利的(據說是江戶時代開始的說法啦)。
無論如何,京都大覺寺應該就是日本賞月宴遊的起點,大覺寺観月の夕べ就是繼承這個源流而產生的行事,從農曆八月十三日到八月十五日一連舉辦三個晚上,模仿平安時代的船上宴遊,除了出動『龍頭舟』與『鷁首舟』等古式賞月船,船上還有巫女為客人現場點茶,以及和洋古典音樂演奏等活動,而最後一天的中秋夜則會在水上舉行『滿月法会』。
據參加過這個行事的人說,賞月遊船共分為四個梯次,從傍晚五點開始,每隔一個小時出一個梯次的船,可是月亮到底什麼時間點才會出現,就要賭一下運氣了。聽起來好像剛從山頭上冒出來的月亮最值得一看似的,不過也是啦!越接近地面的月亮除了越大之外,拍起照片來也越美。
對了,為什麼特別要在船上賞月呢?因為直接看天上的月亮還不如看著水中倒映的月光隨波蕩漾,更能感受到那種幽微的日式美感。而剛出現的月亮因為離水面比較近,更能展現兩個月亮的夢幻美景……原來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