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五日

今天的京都行事曆上沒有什麼特別值得一寫的東西,剛好拿來寫台北與京都的關係。

台北和京都會有什麼關係?之前說到西元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朝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人開始統治台灣之後,便開始在清代台北城的基礎之上,逐步將台北改造成日本統治台灣島的植民首府與經營東南亞的前進基地。

不過,一開始的時候,日本人把都市規劃的重點擺在軍事與政治上,剛好台北城內早已有清朝經營二十年的各項設施,雖然不甚滿意,也就將就著運用了。因此,早期日本人的建設幾乎都在台北城內。不過,到了大正時代,也就是進入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之後,日本統治台灣將近二十年,腳步已經站穩,狹窄的城內區域也漸漸的不敷使用了,於是開始到城外另覓發展的空間,建造專屬於日本人的商業娛樂區與高級住宅區。

而當時的台北城外,除了少數民宅與道路之外,還是一望無際的稻田。此時日本的都市計劃官僚們終於有機會可以依照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規劃都市了,此時他們便想到了京都。

其實早就該想到了!台北跟京都根本就挺像的。畢竟,這兩個城市都位於群山環繞的盆地中央,東北方有高山,中間有河流通過,西邊都有可以與大陸通航的河口海港......地理環境如此之相像,讓人忍不住要在台北複製出一個小京都來。

於是,日本人最終選定舊城東北方由鐵道(今天的市民大道)與敕使街道(今天的中山北路)所夾出來的區域,將其命名為大正町,表示這是一個獻給大正天皇的町區。在區域內規畫出十條東西向的道路,並以模仿自京都的一條通到十條通命名,其中四條通還設計成寬敞的雙向道路,沿路設置諸多銀行,剛好跟京都的四条通一模一樣。最後再以三條南北向的道路把這十條通串連起來。

其中一條通剛好在鐵道的旁邊,就是今天市民大道二段的位置,十條通則大約在今天南京東路以南,林森北路與新生北路中間那一小段。同時,日本人將町區內最東邊那條南北向道路命名為中條通,看樣子似乎有想要逐步將町區向東邊擴張的意思。不過,西元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在台灣的建設就逐漸走向尾聲,這個街區擴張計畫就此終止。

今天,雖然日本人已經離開了將近七十年,沿路街景也從過去的日式木造房舍變成今天的鋼筋水泥樓房,走在此一街區,還是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日本味。過去曾經是高級官僚宿舍群與新興商業區的巷弄內,依然聚集了全台灣最密集的日本料理店與主要作日本客人生意的俱樂部。而散見於這些聲色娛樂場所之間的眾多醫界與財經界名人故居,也隱約見證了這個街區曾經的風光過往。

當傍晚的路燈亮起,散步於靠中山北路那一側巷口,眼前一路數過成排的『五條通』『六條通』『七條通』標示牌,印證著沿京都烏丸通兩側所見的城市風景,我偶爾會有今宵酒醒何處的恍惚錯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北 京都 大正町
    全站熱搜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