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1226370-e37f4e25b34c172d3cbb74b67817820a.jpg     

  是枝裕和,終於摘下金棕櫚了。

  長年關注『家族』這個主題的是枝桑,從兩千零四年『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開始就頻頻入選坎城影展,但卻總是與最高榮譽的金棕櫚錯身而過。

  真的很奇怪,十餘年間,是枝桑明明探討過各式各樣的家族型態,卻直到徹底把『家族』的框架扯個支離破碎,胡亂拼湊出一個科學怪人式的家,之後,才終於把金棕櫚獎抱回來。

  老實說,個人認為是枝裕和電影的最高峰,果然還是『橫山家之味』。那之後的幾部電影,雖然許多人依然推崇備至,癮士我卻覺得全都少了一點『味道』。直到這次的『小偷家族』,才又找回一點點那遺失已久的感覺。

  明明是順手牽羊而來的贗品家族,卻流露出溫暖醇厚的『真實親情』,這就是這部電影最神奇或者最成功的地方。

  而且,是枝桑說故事的方式真是非常高明,他讓觀眾一直以為片名之所以叫『小偷家族』,是因為這家人賴以維生的手段,除了啃老和打零工之外,就是到處順手牽羊。直到電影的最後五分之一左右,我們才恍然大悟,這整個家族的每一個成員之間其實都沒有血緣關係,是徹徹底底的順手牽羊(也就是日文片名的萬引き)來的家族。

  不過,我個人覺得,這部電影的前面五分之四真的拍得很美也很感人,直到一家人被警察逮到為止。也就是說,如果這部電影的結局就停留在他們正要逃離被警方盯上的家(那其實是老奶奶的家,而且那時她已經過世,埋在家中地板下了),卻被警察的手電筒照個正著,象徵著『家族』的幻象破滅的那個瞬間,然後稍作交代就迅速邁向結尾,該有多好!?

  但事實上是,對是枝裕和來說,接下來的劇情恐怕才是整部戲的重點:警方一方面以充滿偏見的訊問粗魯地羅織大人的罪名,而另一方面又用自以為是的善意殘酷地戳破孩子的美夢。或許透過這樣的方式,逼迫觀眾去思考『家族』到底是什麼?親情又該如何定義?世俗對於『家族』的既定認知是否有時候反而會變成束縛並扭曲家族成員的隱藏兇手?

  我猜想,這部電影之所以能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的青睞,或許就是因為最後面這五分之一不到的劇情?而是枝桑之前的電影缺乏的,正是如此犀利而直白的控訴?

  但這一點都不『是枝裕和』好嗎?至少我是這麼覺得的。是枝裕和的電影不就該是在淡淡的衝突與幽微的情感之間緩慢醞釀而成的,一壺溫潤香醇、餘韻悠長的日本酒嗎?什麼時候變成炙烈辛辣的燒刀子了?

  當然,我既非是枝裕和,也不是坎城評審,這一切不過是我個人的愚蠢意見罷了。只是,我不禁開始祈禱,這枝金棕櫚不要絆住是枝桑的腳步才好。

arrow
arrow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