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很難寫。

  要說簡單其實也很簡單,網路上有那麼多人寫過它,隨便看個幾篇然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口說點自己的話就行了。不過,那不是我的風格。

  難寫,還是要寫。

  就像明知有可能難看還是要看一樣,不過,幸好看了,不然會後悔。

  事情是這樣的,這幾年的影展,我們看過一些同樣描繪母女或姊妹情感糾葛的戲,老實說,大部分都很難看。難看的原因,不外經典的口角爭執場景情緒太過爆發,結局又太一廂情願的溫暖。這很難,畢竟演員的詮釋功力和導演的敘事手法都備受考驗,而能夠取得平衡的作品卻寥寥無幾。或許,大多會選擇這個主題的導演本身都有親身體驗,雖然感受深刻卻也難以保持冷靜。

  那麼柏格曼是怎麼辦到的,身為一個男性為何能夠如此深刻地詮釋女性親人之間的糾葛情感?我不知道,或許研究過導演生平的人可以提出什麼解釋也說不一定。但是從我的角度看過去,這層隔閡恐怕正是他的優勢之一。

  人說旁觀者清就是這個意思,吧?

  柏格曼不直接從母女的角度切入,一開場,女兒的丈夫,一個稍微年長的牧師,便以深情而冷靜的口氣述說他眼中的妻子。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柏格曼毫不掩飾他的旁觀者角色,是的,我不是女人,但我看得更清楚,而且我的眼神是帶著關愛的,從上帝的愛出發,深入夫妻之愛與親子之愛,經歷獲得與失去,最後回歸人類的愛。

  從這個角度看出去的視線,時而超脫冷靜,時而溫暖關懷,偶爾還透出一絲痛苦掙扎,但是絕對不會耽溺放縱。這是女性導演處理這個題材時必然遭遇的普遍挑戰,也是柏格曼將缺陷轉化為優勢的功力。

  再說,演員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素。老牌巨星英格麗褒曼飾演那個眼中只有自己的藝術家母親,那種集嚴苛與放縱,自私與天真,神經質與粗線條於一身的詮釋,讓如此徹底相反的好幾組特質在角色身上相互牽扯,不但創造出緊繃的張力,也制衡了暴走的情感。據說這是她演技登峰造極的封箱之作。與此相較,飾演女兒的麗芙鄔曼雖然因為輩份與經驗上的龐大差距而略遜一籌,但也已經是火力全開的極致呈現了。

  柏格曼欽點這兩大巨星同場競飆演技,果然不同凡響,一般的導演大概請不到這種等級的演員,所以這齣母女親情戲才能超越世間凡俗,達到難以企及的高度吧!

  最後想說,整齣戲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母女競飆蕭邦A小調前奏曲的那一段,利用同一個曲子充分顯現兩個人不同的性格特質,這就是導演厲害之處。不過,老實說,我們比較喜歡女兒的詮釋,而這恐怕也在柏格曼的算計之中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