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五日
期待已久的一天終於來了!葵祭。
早上台北下起雨來,打開電腦,京都的天氣預報也是雨天,正擔心著遠方的祭典是否會受到影響而順延,萬一明天也下雨,今年的葵祭就會取消了……不過,剛剛臉書上的朋友捎來令人振奮的消息,葵祭將照常舉行,真是太好了呢!
關於祭典的起源,話說在平安遷都兩百多年前的欽明天皇時代,日本全國因狂風暴雨連綿不斷,使得五穀的種子都腐壞了,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欽明天皇命令『卜部』(古代日本負責占卜事宜的官方機構)的『伊吉の若日子』占卜,結果是『賀茂大神』的荒魂作祟。因此天皇敕命在西元五六七年的陰曆四月,在馬匹的鞍轡上掛鈴鐺,騎士的背上背著豬頭,以驅馳競賽的方式模擬大規模狩獵的樣貌,據說這樣就能安撫混亂不安定的賀茂荒魂。
我是不知道雷神大人為什麼愛看這個啦!但是據說這一招果然奏效,風雨趨緩,收成也豐美了。為了避免同樣的災難再次發生,這個祭典就變成了常設性的國家祭典,正式名稱是『賀茂祭』,因為參與祭典的人車牛馬都飾以象徵賀茂社的『二葉葵』,所以又稱為葵祭。
在過去,葵祭的儀式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是『宮中の儀』,其次是『路頭の儀』,最後是『社頭の儀』。不過,現在的葵祭已經沒有宮中の儀了,只剩下路頭の儀與社頭の儀。其實,所謂的路頭之儀,就是天皇敕使捧著祭文在齋王(現在是齋王代)的陪同下,浩浩蕩蕩從皇宮出發走向下鴨神社的整個過程。
隊伍的最前面是之前提過的『乗尻』馬隊,以及負責首都治安的『檢非違使』與負責洛外要道守備的『山城使』,以嚴峻的警護隊伍來維持祭典與隨行官民的秩序與安全。之後有藤花裝飾的敕使牛車與御馬的隊伍,然後就是敕使與隨從了。在古代,敕使的身份通常是正四位的『近衛中將』,所以又稱為『近衛使』。
緊接著就是整個遊行隊伍最引人注目的齋王列了。齋王列中除了負責照顧齋王的女官之外,還有作為齋王副手的高階巫女,因為是騎著馬參與行列的,所以又稱『駒女』。而齋王列的最後,則是以葵桂櫻橘等植物仔細裝飾的齋王牛車。
當隊伍抵達下鴨神社之後,由敕使向神明獻上祭文與『御幣物』並奉納『東遊』之舞,這就是社頭之儀。儀式結束後,隊伍繼續朝著上賀茂神社出發,大約下午三點半抵達之後,又會再舉行一次社頭之儀,然後整個祭典便宣告結束。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一古一今兩個與葵祭牛車有關的虛構故事,其一是『源氏物語』中,葵之上(主人翁光源氏的正妻)與六条御息所(光源氏的舊情人)在葵祭中狹路相逢的牛車爭道經典場面。另一個則是在『鴨川荷爾摩』的序章與終章中分別出現的,有身穿破衣的黑色小鬼跟在牛車後面的葵祭行列……。
是說,現在已經沒有人搭乘牛車來參觀葵祭了,要看火爆場面頂多只有攝影大叔們為了搶佔有利位子互不相讓罷了。那麼跟在牛車後面的荷爾摩小鬼呢?雖然就算真的有,一般人也看不到。但光是想像那些圍繞在遊行隊伍腳底下齜牙咧嘴扭來晃去的小小黑色身影,還是忍不住讓我莞爾一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