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節已經開始了,2011年。主事者換人,配合電影院也換了,票價飆上新高,片單乏善可陳……除了中山堂依然是影展的主場地這件事還勉強安慰著我們這些影展老靈魂之外,今年的影展真是十足的雞肋。


  雖然如此,愛看電影的我們還是在想看的電影和有限的預算之間掙扎良久,片單一刪再刪,最後選了十部電影,買了兩張套票。


  然後,日子一如往常在炎熱的天氣與期末的忙亂之中飛快流逝,到昨天,我們已經看過四部電影了。然而其中竟然只有一部是無懈可擊的好,那就是『然後,有了光』。


  這部電影,說來慚愧,原本是不被我們看好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原始片名『
Father』明顯指涉天父或神父,中文片名又隱約指涉基督教的創世神話,而影片介紹上很明白的指出這部電影的基調就在神父與老人之間的思想對話,所以我很怕是一部探討基督教教義的電影。


  在此同時,與我們一同選片的友人夫婦卻為這部電影強力護航,理由更簡單,因為他們被影片介紹末尾的『以充滿意象的攝影與奇妙觀點,帶領觀眾進入光影交錯的詩意世界』這一句話所吸引。我想,美術人自有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強烈感應能力,所以我應該相信他們。


  幸而,我做了正確的選擇。於是,在沈澱了五天之後,暌違兩年的台北電影節私房影評就此復活。


  簡單的說,這是一部以老房子和光影為主角的電影,我想,所有企圖對這部電影下註腳或寫影評的人都會有同樣的想法。這個意念傳達得太過強烈,因此在看影片的中途忽然有一個奇怪的念頭跑進我的腦海裡:行走其間的人類只不過是寄生其上的藤蔓。


  關於藤蔓,其實是這部電影中一直重複出現的重要意象,我想應該重要到可以解讀為一種象徵的地步了,只是,到底象徵什麼,恐怕就沒有個定論了。從影片開始的第一個畫面,就是工人在剝除藤蔓,將被大自然的鎖鍊重重封印的古老豪宅從黑暗中解放出來。接著,一個身份不明的人在老房子闃黑的深處探索,尋找多年前埋藏在豪宅內外的枯骨。這裡有一種強烈的歷史暗示與批判,以及隨之而來的具有人道主義色彩的討論,但是請容許我暫時把這個部分放到後面再說。


  緊接著鏡頭就出現負責維護管理的老人不斷開門開窗,讓光線重新綻放的畫面,這裡明顯的也有象徵的意味,而中文片名似乎就挑明了直指這個意象。爾後的影片就不斷在開門(窗)關門(窗)以及剝除藤蔓的情節中無限遞迴,間或融入光影的變幻與季節的更迭,成為這部電影的第一條敘事線。這條敘事線的男主角是老房子,女主角是光,配角是藤蔓與門窗,人類只不過是演出用的小道具罷了。


  然後出現的是管理人在老房子中的巡梭與生活片段,以及與不時前來拜訪的隔壁教堂神父閒聊的情節,這兩個主題也是在影片中不斷交互出現,間雜以其他人物在老房子裡裡外外的零散活動,成為這部電影的第二條敘事線。這條敘事線的主角是老管理人,配角是神父,其他人物則是臨時演員。


  其實,電影進入中段之後,我們將會發現這部電影中還有第三條隱約的敘事線,以如同幽靈或異象般不時在老房子內空白牆面上閃現的老舊影片,滔滔敘說著老房子背後虛實參半的歷史。這條敘事線的主角是老房子的記憶,配角是時間或者歷史,影片中不斷出現的光點雜訊與底片的斑駁破損則忠實地擔任了
BGM配樂的角色。


  這三條敘事線,分別擔任了構成這部電影的硬體,軟體與記憶體,在相互交疊指涉與影響之中,合作無間地向我們展示了導演豐富龐雜同時卻又簡單清楚的影像小宇宙,只是,我這艘配備不全的小小太空船至今仍無法抵達窺探這宇宙的中心,卻在紛雜交錯的影像星雲與象徵黑洞之間,迷航了。


  關於前面提到的批判與討論,導演借用老房子本身的歷史背景,牽引出人類盲目鬥爭與殺戮的殘酷本質。人類史上有無數的血腥歷史被隱藏在黑暗中,真相尚未或者永遠不會曝光,兇手也無從接受審判與懲罰,這是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白紙黑字偷偷告訴我們的事情。偶爾有人懷抱著種種理由冒險進入黑暗中企圖摸索真相,但是在管理人與神父的對話中我們隱約發現,查明事件的真相又如何?受難靈魂會因此安息嗎?還是其實是另一種騷擾?深藏黑暗中的白骨真的想要重新接受陽光的照射嗎?兩人的對話沒有答案,觀眾也無所適從,最好的方法是忘記這一段,不要停留思考,繼續欣賞後面層出不窮的影像才是王道。但是離開電影院後,這一幕仍時不時自記憶中跳出來刺我一下,而我確實知道的是,不管多少真相被發掘出來,人類永遠不懂得從歷史中學習教訓,真的。


  對了,說到記憶,這部電影在這個標題上的著墨看似蜻蜓點水,實則深遠而廣泛,而藉由管理人與神父的對話,還約略涉及人類大腦的運作,視覺與聽覺,以及異象的存在等等。個人大膽推測,整棟老房子似乎也可以當作是人類的大腦,如是,那些大大小小的空曠或者充滿雜物的房間就是腦細胞以及蘊藏其中的記憶,那些密如蛛網的通道與樓梯就是腦神經纖維,開開關關的門窗就是視覺聽覺嗅覺等等等等的信息接收器官,不時穿透門窗而來的光線與音樂就是外來的訊息刺激,而那些不時播放的零碎影片就是我們的思維了,嗎?我可能想太多了,不要理我
……

  回到電影最原初的主題意象上來,關於光與影,善與惡,虛與實,在與不在,信仰與人性等等的影像示現與討論辯證,相信只要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能心領神會,但是恐怕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來。或許在人類的文化中,有太多太多思索與論證的焦點,因而我們很容易迷失在知識的迷宮裡,就像我剛剛迷失在自己想像的推論裡面不停暴走,或者是曾經因擔心於神學探討而差一點錯過這部電影一樣。

  當我們看著這些從電影中不斷出現的多元意象,一會兒想想老莊、一會兒想想瑣羅亞斯德、一會兒想想海德格與沙特、一會兒想想格列高利……真的太容易迷路了。然而或許一切並沒有我們(至少是我啦)所想的這麼複雜,光是欣賞,傾聽,然後感動,就夠了。或許在心領神會的瞬間,真理就存在於那難以辨認的間隙之中,不需理解,只要接收,然後靜待發芽就好。


  所以,就單純地欣賞吧!那些瞬息變化的光影,那些多元繁雜的聲音,那些光怪迷離的影像,那些典雅優美的建築,那些季節交替的美景。所有的一切都美好得像詩、像畫、像故事、像歌聲、像醇酒、像月光也像微風
……。透過這些直指人心的感動,我們由情感體驗到的應該比從理智思索到的多上許多,而這樣就對了。一部好的電影,無非就是一部充滿美的電影,我是這麼覺得的。就這層意義上來說,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好電影,值得細細品嚐。


  那,關於神學呢?對不起,我真的不懂,所以乾脆跳過不談
……而被我忽略或跳過的意象之海裡的遺珠,又豈僅僅是神學呢?但是,真的太多了,我不能貪心,所以割捨。


  不過,或許有機會的話,我應該再看一遍才對!這樣小小的貪心,大概是可以被原諒的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戀京癮士 的頭像
    戀京癮士

    戀京成癮手札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