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三千院往生極樂院.JPG

大原三千院的往生極樂院(國寶)屬於和樣建築,可以觀察到向拜與龜腹。

說起平安時代,對整個日本文化來說,影響最大的事件大概就是從平城京(奈良)遷都長岡京,不久再遷都到平安京(京都),其次就是『國風化』了。上一篇我們也稍微提到過國風化這個名詞,所以接下來就先從這裡開始談起。

所謂的國風化,簡單的說,就是觸目所及的一切制度與文化,都逐漸從追求唐風轉變為發展日風,也就是停止複製唐朝文化,開始建立日本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朝堂之上,最早直接向天皇提出這個政策的人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菅原道真。

在九世紀末的當時,唐朝國勢已經衰頹,反觀日本遷都平安京已經百年,一切典章制度與文化發展都逐漸成熟。而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同時又擔負極大生命與財產風險的遣唐使派遣已經不再符合成本效益。因此自西元八九四年開始,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到中國,此一事件象徵著日本與中國之間的臍帶被切斷了,日本從此走上自主發展的道路。

其實,早在這之前,國風化已經悄悄的發生了。尤其是在建築上,如上篇所述,改變更是從奈良時代就開始了。各種針對大陸建築傳統與日本氣候條件的微調實驗陸續進行,不過在進入平安時代之後,這種傾向更加明顯,於是所謂的『和樣』就此誕生。

和樣建築與之前的東亞大陸建築最大的差別,主要在於防震與防潮技術的強化。畢竟日本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相對於東亞大陸來說,地震可以說是異常頻繁,氣候上也更加潮濕多雨。發展於乾燥少地震的東亞大陸的佛教建築,在抗震與防潮能力上相對薄弱,因此在不斷倒塌重建的過程中,日本的匠師們勢必需要研發更加穩固且輕量化的結構,來防止或減低建築物頻繁倒塌對生命與財產的損害。

t11.png

這次的圖真的很複雜,畫了好久才完成,不過建築結構已經過簡化,比例也略有調整,請見諒!!

  從這個角度來看,和樣建築的特色主要分成三個方面:首先是『柱梁系統的強化』,其次是『屋頂結構的改變』,最後是『架高地板的使用』。

於是,在防震的考量下,為了讓柱與梁的連結更加穩固,從最簡單的『大斗肘木』到『三斗組』,再到『出組』,以及橫向強化材『長押』的運用,各種強化柱與梁穩定性的設計紛紛出現;而日本傳統建築所使用的輕量化植物性屋頂材,也就是所謂的板葺(木板屋頂)與檜皮葺(檜木皮屋頂)也逐漸應用到佛寺建築上來。

至於防潮的考量,主要反映在屋頂斜度與地板高度的改變上。唐風建築的特色之一就是平緩優雅的屋頂弧度,但是在多雨多雪的日本,這種屋頂不但容易延長雨水停留的時間而造成漏水,在冬天更較易因積雪的重量而壓垮屋頂。所以為了提高屋頂斜度,日本的匠師會先在『桁』的上方鋪一層『化妝垂木』,然後再在墊高了的『棟木』上方鋪設『野垂木』,用這樣的方法來改變屋頂的斜度。這樣的屋頂形式,日文稱為『野屋根』,日後更據此發展出『小屋組』與『桔木』等更進一步改變屋頂結構的做法,並在屋頂結構下方安裝『天井』。

13仁和寺二王門.JPG

仁和寺二王門(國重文),可以觀察到和樣平行垂木的做法。

在屋簷方面,和樣會使用上下兩層的『平行垂木』,也就是沿著屋簷平行鋪設一排尾垂木,其上方再鋪一道飛簷垂木,這樣可以挑高屋簷角度,讓建築物看起來更美觀。此外,平安時代以後的寺廟經常會在正面中央突出一片屋簷,底下以兩根柱子支撐,這是一個讓信眾從堂外遙遙向內陣本尊禮拜的空間,所以稱為『向拜』。

再來要提到的是地板,中國傳來的佛寺建築,地板主要是直接在層層堆疊的夯土基壇上擺設礎石,再於礎石上立柱的做法。但是這種做法在多雨潮濕的日本,濕氣會直接從地面傳導到室內,長久下來對人體與建築物都有所損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的匠師就運用了日本傳統的架高地板做法,也就是以板敷床為地板,外圍再鋪設緣廊。如此一來,地板底下可以通風讓濕氣散發,就不至於影響人體與建築物的健康了。

對了,平安時代的佛寺建築也引進了許多日本傳統宮殿建築的元素,例如上下開合的蔀戶與左右啟閉的格子戶原本是寢殿造所使用的門窗形式,在平安時代中後期建造的許多佛寺建築中都可以看得到。當然,這些改變也跟追求更適合日本風土的良好通風性有關。

11大報恩寺本堂.JPG

京都大報恩寺本堂(國寶),是京都市區內現存唯一的純和樣建築。

老實說,因為歷代修繕時陸續加入其他樣式元素的關係,要找到純粹的和樣建築是有困難的。但是在平安時代建造的建築物中,還是可以找到很多保留和樣建築元素的案例。例如大報恩寺(千本釈迦堂)本堂與大原三千院裡的往生極樂院,都保留了非常多的和樣建築元素。像是檜皮葺或柿皮葺的屋頂、架高木地板、強化柱梁的長押與出組,以及蔀戶與格子戶的使用等等,都證明了這些建築中鮮明的和樣血統。

在研究思想史及藝術史的時候我們常常可以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新的思潮或風格往往是對前一波思潮或風格的反動,而且這種反動通常都會從人類的日常生活型態中開始生根萌芽,接著以宗教思想或政治潮流的形式抽枝散葉,最後在文化藝術與建築的表現上開花結果。同樣的,日本建築樣式的發展歷程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觀察。

可以說,對模仿大陸文化的反動產生了國風文化,可是講究陰柔優雅的國風文化發展到極致,卻因為對美的追求日益精緻而流於纖細柔弱。在生活上,這是一個從承平時代轉向征戰亂世的過程;在政治上,優雅的貴族王朝逐漸走向腐敗衰弱,剛強質樸的武士階級開始嶄露頭角;在宗教上,講究夢幻天堂的貴族淨土宗即將被追求念佛往生的平民淨土宗取代;而在建築上,前一代的美學傾向可以平等院鳳凰堂作為代表。除了華麗的雕琢與色彩之外,抽離了實用功能而僅存裝飾作用的兩側翼廊更凸顯了這個時代的特色。

17兵庫縣淨土寺淨土堂.jpg

兵庫縣的淨土寺淨土堂(國寶),是大佛樣建築的寶庫,可以觀察到誇張的插肘木斗拱。(照片擷取自網路)

作為建築思潮上的反動,當時的匠師們或許已經開始思考,怎樣的建築才能符合新時代的需求呢?首先,建築美學必須回歸到講究實用的結構美;其次,建築構件要能夠強調堅實穩固的力量;最後,為了便於更多信眾在本堂內念佛舞踊,建築物需要加大樑間的跨距並減少柱子的數量。但是,這樣的建築樣式要去哪裡找?

就在此時,平重衡的一把火摧毀了東大寺,卻也為全新的建築樣式搭好了登場的舞台。負責重建的『大勸進職』重源上人年輕時曾三度渡海遠赴中國學習宋朝的佛教文化,他從中國找來陳和卿等匠師,並參考當時流行於中國南方的建築樣式,重建了東大寺大仏殿與南大門等重要建築。

這種建築樣式被後人稱為『大佛樣』或『天竺樣』,主要特色有三:『粗大堅固的結構組件』、『插肘木與木鼻等貫穿材的使用』以及『回歸大陸風格的屋頂構造』。

t12.png

啊!!好難畫!!畫了又改,我真是給自己找麻煩了(此系列還有兩幅要畫)......

作為和樣精巧建築美學的反動,大佛樣的建築不論是在建材還是規格上都有巨大化的傾向,在主要的承重結構上都使用粗大的圓柱以及接近圓形的虹梁,整體上呈現一種豪邁雄壯的結構美。

而使用直接貫穿巨大柱子的『插肘木』,以及連結插肘木的『通肘木』,除了具有簡化斗拱結構並強化橫向穩定性的作用之外,柱與柱之間連續好幾層平行的插肘木與通肘木排列起來也有一種獨特的反覆美感。至於虹梁與肘木穿過柱子後的收頭則使用了末端卷曲的『木鼻』,或許是為了軟化雄壯強硬的整體印象。

同時,為了在減少承重柱數量的前提下更穩定地支撐屋頂,並合理地將屋頂重量做適度的分散,匠師運用槓桿原理,在承重柱與蟇股的頂端安置了稱為『游離尾垂木』的構件,用以支撐上方的『丸桁』,一支游離尾垂木可以支撐三到四根丸桁,所以大殿內橫切面只需要豎立較少的承重柱就可以穩定支撐整個屋頂,大大增加了柱與柱之間的跨距。

在屋頂的做法上,大佛樣建築並不使用和樣常見的野屋根或小屋組,也沒有另外架設天井,反而回歸到平安時代之前,抬頭就可以直接看見垂木的所謂『化妝屋根裡』形式,而這正是東亞大陸建築的正統做法。

15東大寺南大門.JPG

奈良東大寺南大門(國寶),是現存少數純大佛樣建築,可以觀察到插肘木與通肘木的構造。

而在屋簷的做法上,採用單層的『一軒隅扇垂木』,也就是垂木與棟梁呈現垂直鋪設,但是在接近屋簷轉角的地方改採放射狀鋪設。最後,在屋簷下方以一片『鼻隱板』封住垂木末端。這些屋簷的特殊做法是直接辨識大佛樣建築的捷徑。

可惜的是,重源上人在完成東大寺主要建築及奈良周邊的部分寺廟建築之後不久就過世了。所以大佛樣這種建築樣式很快的就消失在日本建築史的舞台上。究其原因,除了這種樣式直接移植自中國,完全不符合日本人的喜好之外;建造大佛樣寺廟所需要的木材直徑過於粗大,而這個時代的日本已經越來越難找到適合的優質木材,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如今要觀察血統純正的大佛樣建築,除了東大寺南大門之外,就只有位於兵庫縣的淨土寺淨土堂。東大寺鐘樓雖然在許多資料上被歸類於大佛樣建築,但其實只有屋頂以下的部分屬於大佛樣,屋頂的做法反而比較偏向之後會談到的禪宗樣建築。

16東大寺鐘樓.JPG

奈良東大寺鐘樓(國寶),因為蓋到一半重源圓寂,使得屋頂以上混入了禪宗樣,屋頂以下則維持大佛樣的特殊狀態。

對了,大佛樣雖然是移植自中國南方的建築樣式,但是如今當地也很難找到類似的建築物了。倒是插肘木的原型,很可能來自『丁頭栱』這種做法,在今天的浙江與福建的一些宋代古建築上還可以看得到一點影子。例如浙江永嘉花坦村中的一座『溪山第一』宋代牌樓,就使用了和東大寺南大門幾乎完全一樣的『六跳(六手先)丁頭栱』。而福建福州的華林寺大殿,更可以看到接近圓形的巨大虹梁以及插肘木與通肘木的做法。只是,無論中國與日本的建築學者再怎麼尋找,還是找不到與大佛樣完全相同的建築物。到底大佛樣是完全移植宋代南方建築樣式還是摻雜了日本匠師的創意?如今恐怕已是一個難解的謎。

14東大寺南大門 (2).JPG

奈良東大寺南大門(國寶)內部,可以觀察到壯觀的插肘木與通肘木連續構造。

18浙江永嘉花坦村西山第一牌樓.jpg

浙江永嘉花坦村「溪山第一」牌樓,可以觀察到與大佛樣類似的插肘木構造。(照片擷取自網路)

19福建福州華林寺大殿.jpg

福建福州華林寺大殿,也可以看到與大佛樣類似的大虹梁與插肘木等建築結構。(照片擷取自網路)

好吧!今天就先寫到這裡,下一篇,也就是日本佛寺建築系列的最後一篇,我們再深入討論同樣移植自中國的禪宗樣,以及日後折衷樣的形成吧!有興趣的朋友,請與戀京癮士我一起繼續耐心等待。

 

參考資料:

圖解文化財見方──歷史散步手引  人見春雄等著  山川社  1997.11(日文)

寺社建築的鑑賞基礎知識  濱島正士著  至文堂  1999.2(日文)

圖說日本建築之見方  宮元健次著  學藝出版  2002.2(日文)

圖像式學習──京都的文化財  淡交社編集局編  淡交社  2009.10(日文)

日本美術發展史 余鶴清著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4.7

日本建築史序說 太田博太郎著 黃蘭翔譯注 南天書局 2018.8

日式建築的形式──生活與建築造型史 西和夫、穗積和夫著 蕭雅文譯 楓書坊 2007.6

 

arrow
arrow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