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七日

  今天在京都的行事曆上又是一個空白的日子,剛好拿來聊聊前幾天在『京都新聞』上讀到的『大船鉾』復興最新消息。

  今年夏天即將在祇園祭後祭中復活的大船鉾,目前正緊鑼密鼓的進行復元作業。繼前陣子華麗的唐破風屋頂完成之後,最近又傳出了好消息。原來,屬於船身下半部懸裝飾品的『裾幕』與『音頭取』(在山鉾正下方以扇子指揮鉾車行止的人員)的衣服也終於完成了。

  特別的是,這並非專業工匠的作品,而是由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的學生所共同創作的。從去年夏天開始,八名美術學部三四年級的學生,參與跨主修的『テーマ演習』課程,在吉田雅子准教授的指導下,共同提案規劃並實際製作了裾幕與音頭取衣裝,並且已於二月十三日在四条町大船鉾保存會舉行捐贈儀式。

  這些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攻領域,有的專攻傳統日本畫,有的專攻油畫,有的專攻版畫,他們歷經半年多的共同合作才完成了這些作品,而大船鉾保存會更決定在今年暌違一百五十年的巡行中,將實際使用這些作品。

  在裾幕的部分,學生利用日本傳統紋樣『青海波』作為原型,進行大膽的改造,在配色上使用簡單的深藍色與白色組合,以律動感十足的手法來呈現大船鉾在波濤中奮勇前進的意象。

  至於音頭取服裝的部分,學生則參考了大船鉾的來源典故。原來,在祇園祭的鉾車中,船鉾是代表出征的,大船鉾則是代表凱旋的。因此,學生在淺蔥色與白色搭配的衣服上,運用『凱』字的變形環繞整件上衣,並以粗直的線條來象徵祭典男子的強悍,非常具有現代感。

  此外,他們也設計了在『曳き初め』(山鉾搭建完成後邀請市民共同試拉鉾車的活動)儀式中所使用的衣服,同樣運用『凱』字做變化,所不同的是,顏色採用黑白搭配,而紋路則以書法與日本畫的曲線為主軸,整體感覺呈現在大海的波濤中凱旋而歸的躍動意象。

  據說,在製作的過程中,學生們不但以各自的專攻項目共同交流合作,也參考了傳統祇園祭的相關懸裝品與衣裝紋樣,更重要的是,他們接受染色職人杉下永次的技術指導,可以說是傳統技術與新生代創意的完美結合。

  哇!從來沒有想過學生的實習製作也可以成為傳統祭典上的注目焦點。不過,其實祇園祭山鉾上的裝飾品一向以來都是由藝術家捐獻的,偶而也可以看到現代感十足的成品,而這一次採用美術系學生的作品,證明了祇園祭真不愧是一個非常活潑且市民取向的祭典呢!

  戀京癮士過去兩次現場觀賞山鉾巡行時,目光主要都集中在山鉾華麗的車身裝飾上,比較少去注意工作人員所穿的祭典服裝。看了這個新聞之後,也開始期待今年夏天去看後祭復活的時候,要多注意各山鉾的祭典服裝,試著找出他們的美術設計與山鉾典故之間的關係,相信一定會很有趣的。

arrow
arrow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