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法隆寺.JPG

法隆寺金堂與五重塔(皆為國寶),背後依稀可見整修中的中門鷹架,這種非左右對稱的建築配置是日本獨特的產物。

終於,欠的債總是要還的,趁著今年有一個得要居家防疫,幾乎哪都不能去的暑假,戀京癮士我就來把日本寺廟建築系列最後的大魔王,也就是日式寺廟建築的發展軌跡與樣式類別這個主題,努力的挑戰看看吧!

不過這裡還是要再次聲明,接下來要寫的東西雖然有參考手邊相關的書籍資料,但基於語言能力的落差以及古代建築資料的斷裂,其中還是有許多自行推測或嘗試橋接的地方,請小心服用。

要談日本寺廟建築的發展軌跡,自然得要從『佛教傳來』說起,但是在這之前,還得先稍微繞個彎提一下日本傳統的建築形式才行。

在接觸佛教文化之前的日本建築,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體系。一般農民以穴居或半穴居的方式建造的豎穴式建築,以及採用架高地板的豪族宮殿(高殿)與穀倉(高倉)的高床式建築。這兩種建築體系分別發展出日式地板的兩個面向,也就是日後所謂的土間(夯土地面)和床(架高木板地面)。

這個時代的建築物無論地板(地位)高低,全部都是使用稱為『掘立柱』的柱子來支撐屋頂。所謂的掘立柱,顧名思義,柱子的底部是深深埋在土裡的。不過這種作法其實柱子很容易受潮腐蝕,造成房屋倒塌,所以後來發展出在柱腳周圍包覆一層黏土再以土掩埋的防潮技術。這也意外使得地層下保留了相當多完整的黏土柱穴,對於日本古代建築遺跡的調查與保存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在導入先進的佛教建築技術之前,日本的建築物是沒有斗拱的。掘立柱的頂端部分呈Y字形,上面直接架上桁木,再用繩索綁牢就算完成,有時還會使用較為粗大的掘立柱立在建築物前後兩端,上面直接架棟梁,這就是日後神社建築『棟持柱』的原型。

t10.png

這一篇只畫了這一幅。

至於屋頂的做法,從最普通的茅草或蘆葦屋頂、最簡易的薄木板屋頂到最高級的檜木皮屋頂,幾乎全都是就地取材的植物性材質。我們幾乎可以確定,在佛教傳來之前,日本是沒有礦物性瓦製或銅製屋頂的。

綜合以上的敘述可以發現,相對於使用夯土或積石地基、礎石、繁複的斗拱系統以及厚重瓦屋頂的佛寺建築工法,日本傳統的建築工法顯得較為輕薄短小。或許在地震頻繁的日本列島,這樣的建築工法具有較高的機動性,災難發生時的損壞較輕微,也更利於災後拆卸搬遷重建。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古代日本人順應自然環境的生活智慧。

可以想見當第一棟雄偉高大的佛寺建築在日本這塊土地上矗立起來的時候,圍觀的日本君民該有多麼震撼驚訝了。

據說在西元六世紀中葉,百濟(朝鮮半島西南部)聖明王曾遣使送給欽明天皇一尊金銅釈迦佛像,這是公認的日本接受佛教文化的開始。此後新興豪族蘇我氏為藉外來文化之力與當時主持神道祭祀的物部一族對抗,遂積極引進佛教文物,並陸續建造佛寺。不過此時的佛寺全都是以蘇我氏的私宅改建而成,並不能算是正式的佛寺。

文獻記載的日本第一座佛教寺院應該是蘇我馬子於六世紀末到七世紀初之間,在奈良飛鳥川畔發願建造的『法興寺』(後通稱飛鳥寺)。據說在興建法興寺的時候,百濟方面派遣了八名技術人員(包括造寺兩名、造瓦四名、造金銅具與畫師各一名)前來協助,可以說當時造出來的寺院完全是百濟樣式。

這之後,日本陸續興建了大阪四天王寺與斑鳩法隆寺等正統的佛教寺院,據說到七世紀初時,日本已經擁有四十幾座寺院,一千多名僧侶。然而,這一批建造於『飛鳥時代』(西元592~645)的日本最初寺院建築完全沒有留下任何遺跡,就連位列日本世界遺產之首的法隆寺,都曾在七世紀中全毀於火災,到八世紀初易地重建的工程才全部完成。嚴格說來,除了平面配置有資料可考之外,沒有人知道這個時期的寺院實際上長成什麼樣子。

s02.jpg

這裡借用我在前面的篇章裡畫的圖來顯示文中提到的幾所寺廟的配置方式。

緊接著登場的就是災後重建的法隆寺。此時已經進入『白鳳時代』(西元645~710),佛教建築在這塊土地上紮根已經將近百年,逐漸融入了日本當地的特色。最明顯的例子是之前已經介紹過的平面配置,在此之前,無論是法興(飛鳥)寺、四天王寺還是重建前的法隆寺,在平面配置上都是左右對稱的,像法興寺是左中右三座金堂包圍著中央的佛塔(所謂一塔三金堂配置),四天王寺和古法隆寺則是塔、金堂、講堂由南到北一直線排列。這些都是古代東北亞大陸佛教建築的標準做法。

02法隆寺中門.JPG

法隆寺中門(國重文)局部,可以觀察到上端細中間粗的柱子。

可是我們今天所見的法隆寺西院迴廊內,白鳳時代重建時就存在的五重塔與金堂是呈現左右並排的狀態,古代東北亞大陸佛教建築裡似乎不存在這種例子。我們無法確定法隆寺是不是日本第一座採用不對稱配置的寺院,但確實是現存最早的案例。可見至少在白鳳時代,日本佛教建築已經開始『國風化』(至於什麼是國風化,請容我留到下一篇再詳述)了。

不過,法隆寺在建築結構上,依然承襲了中國北魏以至於隋唐以來的東北亞大陸建築傳統,例如上下兩端偏細中間粗大的柱子、在大斗之上使用雲斗雲肘木作為支撐的組物系統,以及外緣高欄上的人字形割束與卍字崩格子,都可以在中國北方寺廟建築中找到源頭,反而是這些建築元素除了法隆寺附近幾棟同時期的寺廟之外,極少見於日本其他地方。

03法隆寺.JPG

法隆寺金堂(國寶)局部,可以觀察到上端的雲斗雲肘木,中間江戶時代新增的龍形支柱,以及下端的卍字崩格子。

如是,法隆寺在日本建築史上遂具有多重的指標性意義,除了前面提到的特殊平面配置外,奇蹟般地保存了一千三百多年的金堂和五重塔,宛如活化石般向我們展現了重建當時的建築樣貌。而歷代陸續改建或新建的各式附屬建築,更為我們展示了從奈良、平安、鐮倉、室町以至於江戶時代的建築風格……可以說法隆寺根本就是一座日本建築史的博物館。

其實,白鳳時代可以說是日本佛教建築開始加速成長的時期,無論在質與量上都有飛躍性的發展。留存到今天的除了斑鳩地區的法隆、法起與法輪等寺院之外,還有西の京地區的藥師寺與市中心的興福寺。可惜的是,如今法起寺僅餘三重塔,藥師寺也只有東塔還是創建當時的本物,興福寺更只剩下平面配置可供參考。

04法起寺.JPG

法起寺三重塔(國寶),創建於西元706年。

05法隆寺.JPG

法隆寺五重塔(國寶),確實創建年代不明,約在西元711年前後。

06藥師寺東塔.JPG

藥師寺東塔(國寶),創建於西元730年。

就算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按照創建時間依序排列的法起寺三重塔、法隆寺五重塔與藥師寺東塔的比較中,間接推測出此一時代的建築存在著漸進式的『去中國化』傾向。光從外型來看,法起寺三重塔古樸沈穩,還看得見隋唐時代的殘影;法隆寺五重塔厚重大器,也保留著東北亞大陸建築的遺風;而藥師寺東塔則輕巧靈動,已經開始展現日本獨特的美學主張了。反過來說,法起寺和法隆寺在配置上呈現日本獨特的不對稱做法;藥師寺雙塔與金堂的配置關係卻仍保留著東北亞大陸慣有的中軸線左右對稱做法。

可以推測,這個時代的佛教建築正一邊摸索日本自己的特色,一邊又延續著大陸建築的傳統,在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天平兩端的狀況下,各自嘗試著確立『日式風格』的建築實驗。

07東大寺三月堂.JPG

東大寺法華堂(又稱三月堂,國寶),畫面左側寄棟造的正堂為天平時代原始建物,右側入母屋造的礼堂為鐮倉時代改建。

然後我們迎來了燦爛輝煌的『天平時代』(或稱奈良時代,西元710~794),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佛教建築作品就是擁有日本最大級金銅佛像的東大寺。雖然今天所見的東大寺已歷經多次兵火劫難,以及鐮倉與江戶兩代的重建工程,除了轉害門和法華堂(三月堂)之外,已非創建當初的原始樣貌。但是根據古籍記載的資料顯示,最初的東大寺大仏殿遠比今日所見更加寬敞龐大,可見日本的建築技術在當時已經達到了相當高度的發展水準。

不過,我們幸好還看得見新藥師寺的本堂。這棟建築物也是天平時代創建的,低垂的屋頂線條保留了東北亞大陸建築的特色。走進內部,首先注意到的是裡面的地面是土間而非床(木地板),這是古代大陸建築的標準做法。而不設天花板所以看得見屋頂內側垂木的方式(日文稱為化粧屋根裡),也可以窺見中世紀之前的建築風貌。

08新藥師寺本堂.JPG

新藥師寺本堂(國寶),是一棟保有唐風的建築。

此外,法隆寺的東院夢殿和唐招提寺也是這個時代的代表建築。基本上,東院夢殿延續了小巧精緻的日本建築特色;至於唐招提寺則因為創建者是唐朝渡日僧侶鑑真,主要建築物偏向唐代風格。然而,東院夢殿的屋頂在鐮倉時代因防雨需求而加入了『桔木』的構造,讓屋簷伸長,屋頂也加高了,不過屋頂以下的部分仍可見天平時代的簡潔設計。唐招提寺的金堂也在江戶時代改變屋頂結構,不但加入了桔木,更引進稱為『小屋組』的屋頂內組件。

09法隆寺夢殿.JPG

法隆寺東院夢殿(國寶),屋頂部分是鐮倉時代改建的,比原本的屋簷伸長且高大。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得知,歷經千餘年歲月保留下來的日本佛教建築,幾乎全部都經過歷代工匠的改建修理,其實很難保持純粹單一的時代特色與建築樣式。所以歷史越悠久就越難斷定建築樣式,而折衷樣式建築的產生,讓匠師自由選擇搭配不同的樣式風格來符合個別建築的需求,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好吧,這一篇就先介紹到這裡,下一篇就從進入平安時代之後的佛教建築發展談起,請有興趣的朋友耐心期待。

10唐招提寺金堂.JPG

唐招提寺金堂(國寶),原始屋頂與現在相比較為平緩,在江戶時代經過改建,增加了高度。

參考資料:

圖解文化財見方──歷史散步手引  人見春雄等著  山川社  1997.11(日文)

寺社建築的鑑賞基礎知識  濱島正士著  至文堂  1999.2(日文)

圖說日本建築之見方  宮元健次著  學藝出版  2002.2(日文)

圖像式學習──京都的文化財  淡交社編集局編  淡交社  2009.10(日文)

日本美術發展史 余鶴清著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4.7

日本建築史序說 太田博太郎著 黃蘭翔譯注 南天書局 2018.8

日式建築的形式──生活與建築造型史 西和夫、穗積和夫著 蕭雅文譯 楓書坊 2007.6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戀京癮士 的頭像
    戀京癮士

    戀京成癮手札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