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726.JPG

  說起奈良,總覺得是一片浮著數百座小島的大海。

在山川與稻田與低矮房舍構成的汪洋之間,每一所社寺古墳以及古代宮跡都幻化成島,而旅人如我便是在這些島嶼之間航行的水手,追逐著賽蓮女妖般的魅惑歌聲,成為千年古蹟的俘虜。

二零一八年二月五日午後三點左右,我們的腳踏車終於停在斑鳩諸寺之旅的終點,法起寺前。綿延的黃色土牆後方有一座相較起來非常矮小的門,與千年世界遺產有點不大搭調。

這裡在將近一千四百年前曾經是聖德太子對宗族宣講法華經的岡本宮,太子重病時留下遺言將此地改建成佛寺,這就是法起寺的起源。

穿過門,那座同樣不太起眼的三重塔就在眼前。

那看似不起眼的塔,就是法起寺三重塔,與法隆寺五重塔和法輪寺三重塔合稱斑鳩三塔,也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三重塔。

西元八世紀初,這座木造古塔就矗立在平坦如海的斑鳩平原上了,一千三百多年過去,在重重兵災火警雷擊地震之間倖存下來,與法隆寺塔與金堂一樣,成為令世間嘖嘖稱奇的傳說。

P1130835.JPG

對了,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斑鳩三塔在造型上有一個非常獨特而明顯的共同點,那就是這三座塔的最上面一層都是偶數的兩開間格局。所謂的開間,也就是兩根承重柱之間的距離,所以兩開間就是立面上可以看到三根承重柱,而下方的三開間就是四根承重柱。

現在日本各地的佛塔,絕大多數都是三開間格局,只有極少數的奈良時代古塔才保留了早期二開間塔的遺例。據說在中國漢代之前,偶數開間的建築才是主流,可是時到如今留存下來的傳統建築幾乎都是奇數開間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有人說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所以偶數開間的建築會與死亡產生聯想,很不吉利;又有人說奇數開間的建築中間可以開門,兩側可以開窗,符合左右對稱的建築原理;還有人認為偶數開間是母系社會的遺留,奇數開間才是父系社會的王道……。到底哪個說法才對?我不知道。總之這斑鳩三塔裡隱藏著許多上古建築之謎,而且,真相恐怕已經很難知曉了。

有趣的是,人們面對著神秘而難解的存在時,總是會用想像去填滿認知的空洞。就像此刻的我,想像著上古時代的人們建造這塔時的風景,以及看著矗立於斑鳩平原上的三座高塔時的心情,不禁神往起來。

DSC_0730.JPG

想著想著,我忽然覺得這集沈穩與纖細於一身的古塔真美!

望著悠遠而神秘的三重塔,陽光與烏雲像似走馬燈一般在潔白的牆上來去顯現著光與暗的追逐。放眼四望,周圍的其他建築物幾乎全都是江戶時代重建的,只留下這座塔,在晴空下兀自挺立宛如孤高的隱士,我幾乎要被那隱晦的光芒吸去了魂魄似的,呆呆的望著,直到冷風吹得頭臉發麻才稍微清醒,邁開腳步到處轉轉。

原本這座寺廟也與法隆寺類似,是屬於塔與金堂並立,北方則有講堂,從講堂兩側延伸出來的迴廊像似要把塔與金堂環抱在懷裡一樣,交會的雙手拱起變成了中門,再往前還可以看見南大門……。唯一不同的是,法起寺的塔在東邊而金堂在西邊,剛好跟法隆寺相反。

繞了一圈之後才發現,原本金堂的位置建了聖天堂,講堂西側建了收納庫,專門收藏原本供奉在講堂內,近四公尺高的巨大木造十一面觀音立像。只可惜,不管講堂、聖天堂還是收納庫,此刻都大門深鎖,我們只能透過窗戶窺視,或是看看屋頂上的鬼瓦與鴟尾,跟一個小時之前造訪的,可以近距離欣賞佛像的法輪寺形成強烈對比。

P1130834.JPG

原來,世間真的不存在純粹的圓滿。從我們一路走來的體驗看來,法隆寺的中門在整修,反而得以進入金堂參觀;中宮寺的千年佛像感人甚深,本堂卻是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築;法輪寺失去了國寶三重塔,但是能近距離與佛像群相見;而法起寺保留了千年三重塔,卻得要隔著重重阻隔才勉強看見本尊佛像……。

感嘆之餘,我忽然察覺到天色一下子陰暗了下來,抬頭一看,細細的雪花零散飄落,還夾雜著些微的雨滴。我們怕真的下雪了很難騎車上路,趕緊往回走,沒想到還沒走出大門,天空再度恢復晴朗,回頭望向千年三重塔,陽光飽滿地籠罩著,還在白牆上印下屋簷的陰影,彷彿剛剛的雪只是一時的幻覺似的。

然而我知道,這絕對不是幻覺。雖然陽光再度露臉,遠方的天空雲層已經變得低垂而厚重,再加上冷風越來越嚴厲,時間眼看也差不多了,縱使還想再多看那精緻美麗的千年古塔幾眼,還想再徜徉於斑鳩的古蹟之海久一點,我們還是快步走出門外,騎上車,頭也不回地往火車站奔馳而去。

而關於奈良的回憶,如今無論是鑽筋刺骨的冷風還是漫天飛舞的風雪都已離我遠去,留在記憶裡閃閃發光的,除了佛像與塔之外,還有那空曠地平線上宛如圖畫一樣的藍天白雲!

何日才能再見到這樣的風景呢?

DSC_0724.JPG

arrow
arrow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