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577.JPG

  三条通,一條大家熟到不能再熟的觀光街道,也是活生生的一座近代建築博物館,吸引我們多次造訪。而那曾經沐浴在時光的落日餘暉下,彷彿正靜靜打著瞌睡的街道,卻在京都觀光人潮暴漲的強風吹拂下,再度清醒了過來。

  隨著都市新陳代謝的腳步,商店街開始活化,人潮聚集了,街道熱鬧了,新潮的店鋪與商品為整條三条通染上了繽紛的色彩……。

  只不過,對我們來說這一切或許還是太熱鬧,太嘈雜了一點。

  如今說起京都市內的鬧區,橫向的就是四条通,縱向的就是烏丸通和河原町通,跟這些寬敞而繁華的熱鬧街道一比,戰後沒有經過拓寬的三条通簡直就是僻靜後巷一般的存在。

其實在三百年前,這裡才是京都首屈一指的觀光商業大道。當時從江戶穿越五十三個宿場蜿蜒而來的東海道終點,就是鴨川上的三条大橋,而過了橋之後的三条通,自然便成為人潮與錢潮的匯流點。此後一直到二十世紀初,三条通一直都是京都的銀座,而四条烏丸與河原町這些後浪的崛起,也不過是最近六七十年間的事。

這麼一想就稍微釋然了,我那因為記憶的鄉愁被侵蝕而落寞的心。畢竟,三条通就是一條商店街,充滿各種五顏六色的商業化產物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況且對這條曾經輝煌閃耀超過兩百年的老街來說,重新活躍並且熱鬧起來不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一件事嗎?

f1b674ef639ef5cec27cf6205c0b6fd5.jpg

網路上找到的『東海道五十三次』京都三条大橋圖

  然而還是不得不回想起我們在二零零七年夏天第一次造訪時的三条通。當時在參觀祇園祭山鉾建的空檔偶然發現了這條彷彿都市時光秘境一般的街道,看見沿路雄偉而美麗的明治時代紅磚建築群,讓我們第一次被寺廟與神社之外的京都建築之美深深吸引。

  十年光陰就這麼晃悠悠地過去,日後我們又去了三条通很多次,每次都可以感覺到這條街道正在改變著,以一種將記憶遠遠拋在身後的速度,讓我們想要追趕也追不上,就這麼被潮流從後面淹沒了……沒有隨之改變的,或者只剩下極少數的古蹟建築。

  其實,以這樣的速度改變的,又豈僅只有三条通?

  二零一八年二月二日,離開堀川,輾轉搭地鐵來到三条通上,金曜日的下午,稍微有點繁忙的人流與留存在記憶中的悠閒印象產生的感官衝突,讓我驚訝得一時之間適應不過來,只好一路加快腳步,只專心與熟悉的老房子打招呼。

  首先看到的就是位於三条東洞院路口,建造於西元一九零二年,擁有仿歐洲文藝復興樣式紅磚建築的『中京郵便局』。一九七零年代,這棟建築因為結構老舊而面臨拆除改建的命運,經過一番抗爭與討論,最後決定以僅留下外牆而內部則完全重建的手法,把這棟漂亮建築物的舊日風采保存下來。而這個模式也被日後許多同類型的古蹟改建案所採用,成為既不破壞建築外觀又能兼顧安全與實用的嶄新古蹟保存工法。

20160809211656-e4b98f0eee9da173025d9e94db21c0c6b12e19d2-thumb-autox404-51266.jpg

網路上搜尋到的中京郵便局最初的樣貌,注意看左側有兩座突起的老虎窗,現在只剩下一座了......

再對照開頭的照片,可以發現原本位於正面中央的出入口因為削減了左側三分之一而變得偏斜......

  只是,對照手邊找到的舊廳舍老照片,才發現改建後的中京郵便局正立面被削掉了三分之一的面積,使得整棟建築原有的平衡感變得有點偏斜。嗯……古蹟保存果然是相當兩難的一件事啊!

  繼續往東走,另外一棟更雄偉的建築就站在不遠的前方,那就是建於西元一九零六年,前身為『日本銀行京都支店』的『京都文化博物館別館』。第一眼看到這棟建築物的外觀時,那亮麗的紅磚外牆與白色帶狀裝飾,讓人馬上就知道是標準的『辰野金吾式』磚造建築。

  十年前初次造訪時,我們曾經進入館內參觀,中央大廳保留了二十世紀初大型銀行建築的挑高空間與木製營業櫃臺。老實說,我對這種建築風格還算熟悉,因為已經變成『台灣博物館分館』的『土地銀行』與目前仍在營業中的『台灣銀行』總行營業大廳,都還保留著這種周圍環繞著樓中樓而中央挑高的配置。

尤其是台銀總行,因為母在退休前曾在總行國外營業部任職多年,十幾二十歲時的戀京癮士偶爾就會跟老爸一起去銀行接她下班,那個挑高營業大廳裡人來人往的景象,以及身穿套裝坐在辦公桌後面的母親望見我們時浮現的燦爛笑臉,如今還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

這麼寫著的時候,突然想到,啊!難怪參觀當時我的心裡總覺得有一點點莫名所以的熟悉,只是那情緒在一波接著一波更加新鮮有趣的情感浪潮推瀾之下,默默地沈入了意識深處,直到寫稿的此刻才被再度喚醒。

  沒想到我的京都和我的台北在這裡有了意料之外的連結,這也是京都大神的奇妙恩賜之一嗎?  

P1130556.JPG

arrow
arrow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