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522   

通往吉田山的路,是一條微幅上揚的直線。

算一算,這十餘年來已去過好幾次,每次路線不同,使用的交通工具也不太一樣。而這次再度騎著腳踏車來,沿今出川通往東,頓時明確地感覺到歲月有點不饒人了。

明明是一樣的道路,或許車子的等級沒有以前好,但是時間只不過差個三五年,之前還輕輕鬆鬆一路騎到哲學之道去的,沒想到今年才騎到吉田山腳,膝蓋就有點壓力了。忽然想到,如果以這樣的狀態,恐怕根本沒辦法完成來回橫貫絹掛之路的壯舉。

旅行,還真的是需要體力的一件事哪!

我們把車子停在吉田山腳的大鳥居下,一步一步慢慢爬上階梯,雖然並不輕鬆,可這一路的晴空與陽光、涼風和草香,還有時不時隨風而來的沙沙松濤,都幾乎只有我們兩人獨享。走到山腰樹木稀薄處,透過寒冬裡綠葉落盡的高大枝椏與低矮的常綠灌木看過去,遠山與市街的輪廓清清楚楚,而在那之上,天空呈現一種完美的漸層色調,空氣乾淨而清澄,透明感絕佳。看著看著,不禁讓人心情舒爽起來。

當我們轉頭看回眼前腳下的登山步道,又是另一種風情了。陽光穿透頭頂上疏疏密密的樹葉與枯枝,在階梯與地面上留下明明暗暗的光影。雖然早上八點多的氣溫大約只有三四度,風吹在臉上猶仍帶著刺,但是陽光照在身上卻還是暖得很舒服。山道旁長滿了不知名的小草野花,頭頂上樹葉濃密處傳來陌生的鳥語,走著走著,我忍不住低吟起杜甫的句子:『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是啊!這吉田山上的大好春光,到底有多少人看見了呢?

不久終於走完了蜿蜒平緩的階梯山道,來到吉田山頂的一座小公園旁,一看標高,才不過一百零五公尺,與圍繞京都的東北西三面群山比起來,其實只能算是一個小丘陵罷了!不過可別小看了這座獨立小丘,從它的本名『神樂岡』搜尋下去,歷史竟然可以遠遠追溯到神代,據說賀茂御祖神(也就是下鴨神社的御祭神)就曾在這裡奉納神樂,所以名為神樂岡。

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時,這裡與正北方的『船岡山』和西方的『双ヶ丘』並稱為『葛野三山』(與奈良藤原京的大和三山相對比)。據說從這三座山各自畫出一條線,三條線的交會點就是平安京大內裡的正殿大極殿,可以說是平安京重要的都市基準點。

隨著時代的遞嬗,這裡除了建有在日本神道發展史上擁有重要地位的神樂岡社(吉田神社)與三座天皇陵墓之外,更是南北朝爭霸的古戰場之一,據說室町幕府初代將軍足利尊氏就曾在神樂岡佈陣,迎擊後醍醐天皇旗下的南朝軍隊。而明治政府在吉田山麓創辦的舊制第三高等中學校,其實就是京都大學的前身……。

總之,這座看起來毫不起眼的低矮小山丘,其實在京都千年歲月中做為諸多歷史文化的發源與見證,而佔有一席之地。

在山上繞了一圈(關於這一圈的事啊,請容我留到下一篇再說),眼看已經十一點多了,我們遂開始往回走。為什麼呢?因為今天要試著圓一個未完成的夢。

二零一三年早春,我們曾經來到吉田山頂附近的茂庵咖啡館。這座建築雖然只有百年左右的歷史,在遍地古蹟的京都真的不算什麼,但是因為建築古雅且視野良好,還是深受觀光客們的喜愛。當時因為是節分期間,吉田山上熱鬧得很,根本擠不進去,只得在外頭拍拍照片就轉身離開。

五年過去了,這次捲土重來,我們特地挑了非假日的早上十一點半開店前在這裡等候,果然如願坐到了可以憑窗遠眺的好位子。而眼前的窗景,在光線反射下竟然可以同時呈現西邊的京都市街與東側的大文字山,只能說太神奇了。

這裡原本是京都富商谷川茂次郎在吉田山上所擁有的茶苑建築群之一,當時共有大小八棟各具特色的建築,目前只殘留做為點心席的茂庵咖啡館和做為茶室的『靜閑亭』兩棟建築,以及稍遠一點的另一間茶室『田舍席』。

據說這棟兩層樓的木造建築屬於『數寄屋』風格,老實說,我與數寄屋已經相識十多年了(畢竟初次上京投宿的旅館鴻臚就以數寄屋為標榜),卻還是一直都不太清楚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建築物。只知道其源頭是從四疊半大小的茶室建築而來,原本提倡自由、風雅而簡約的設計,使用未經修飾的樸拙建材,營造出與規矩嚴整而富麗堂皇的書院造風格截然不同的侘寂趣味。但是一路走到近現代之後,反而變成了有錢人爭相仿效的高級建築物代名詞。

或許,數寄屋的本質是隨著建造者(屋主)的本質而改變的,因為自由所以多元,因為多元所以變化萬千。沈穩的人蓋出來的就低調雅致,浮誇的人蓋出來的就高調奢華……所以才讓我在這個名詞底下迷了路,這麼多年都看不清楚罷。

我不確定眼前這棟建築物經過多少程度的改建,但是從這個新體會到的角度看過來,我可能至少不會討厭谷川茂次郎這個人。

至於餐點怎麼樣?只能說,雖然既沒有抹茶也沒有菓子,茶人的後代還真的有一手。但那不是重點,重點是,在低調沈穩的數寄屋佈局與透亮明晰的大文字窗景之間,我們獲得了身體與心靈雙重的休憩時光。

我不懂茶道,真的。但是一期一會的茶會精神,我在這裡稍微感受到了。

DSC_0646   

arrow
arrow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