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山

  盼望許久的,我們終於看到了祇園祭。其實一開始只是我自己一頭熱,因為我知道,你是怕人潮的,但你卻給了我最大的寬容,像拗不過孩子軟語呢喃的媽媽,你拗不過我的興致,就陪著我來了。來了才發現,幸好走了這一遭,但也因為這一遭,苦了你的腳,我的肩膀。

  七月十六日的午後,剛從參觀京都御所的疲憊中稍微恢復過來的我們,搭上地鐵前往四站,前去參觀傳說中熱鬧的宵山。途中,你發現身旁多了一些穿著鮮豔浴衣的年輕女孩,雖然極少穿浴衣的她們顯得生澀而突兀,卻仍讓異國的我們感受到一絲祭典的氣息。到站之後,我們隨著人群沿地鐵通道一路走出地面,一出來,就看見左手邊聳立著巨大的函谷鉾!

  那是我們第一眼看到的祇園祭鉾車,巨大的車身上掛滿了彩色織錦和白色燈籠,以一種不協調的高度聳立在那裡,彷彿是刻意抽長了的天線,意欲將人間祈求上達天聽。站在紅磚道上,一邊抗拒著人潮的流動仰頭張望,一邊聽著車上的樂師演奏祇園囃子,任由感動的情緒在相握的手心默默傳遞,良久無法移開腳步。可是我們也知道,後面還有更多的感動在等待我們,而人的體力是有極限的啊!你我遂邁開腳步,順隨人潮沿著四条通向未知的山鉾行去。

  也不知數過了第幾個鉾車,腳力眼看已經不太行了,突然,眼尖如你發現了一個歡迎參觀的小小招牌,我們遂穿過人群踅進窄門,待眼睛稍稍適應了屋內光線之後,眼前展現的,竟是京都的傳統店家住宅。據說,每年祇園祭期間,四条一帶的傳統町家就會開放給外人參觀,原來,我們就這麼遇上了。看過絢麗的京扇子與織錦屏風,走過樸實而幽深的通道,坐下來享用一份茶點,站在韻味十足的庭院裡靜靜吞吐京都之心……我們的疲憊遂再度受到撫慰,獲得了繼續前行的力量。

 

燈海

  炎夏之夜,走在寬闊的四条大道上,人群如潮,樂音似濤,淹沒了附近每一條大街小巷,推擠著我們向前,向一片亮晃晃的燈海深處游去……

   再回到街頭,時刻已是傍晚,隨著時間推移,黑夜一點一點降臨,鉾車旁的燈籠不知何時已然悄悄點亮。為了尋找藏身於巷弄深處的祭典風情,我們遂從四条大道轉進窄小的室町通。穿過兩側販賣各式祭典商品與小吃的攤販,沿途數過賣冰糖葫蘆的、撈金魚的、射汽球的,一一確認著這些既熟悉又異樣的夜市風景,在童年記憶與螢幕映像的重疊閃現之間,我們找到的到底是誰的鄉愁呢?然而這些都無關緊要,此刻,唯有滲入週遭龐大的歡樂氛圍,讓美與驚奇淹沒對自身體力的不安,才能盡情享受今夜……

 

   這時我們的注意忽然被一群熱情的青年男女所擄獲,他們穿著傳統服裝,高聲吆喝著吸引路人的目光。從傳單中隱約得知,這些人所屬的町區原本跟別人一樣擁有自己的鉾車,卻毀於百餘年前的一場政爭,後來歷經町區內人口的老化與減少,傳統逐漸流失,連囃子技藝都失傳了,直到近年才重新向其他町區學習囃子的演奏,並力圖重建四百年輝煌歷史的大船鉾。雖然我們錯過了他們的囃子表演,但仍被他們找回町區傳統與向心力的熱情所感動,在這些年輕人被燈火渲染得發光的臉龐上,我們看見了京都未來的希望。

   帶著滿懷感動從新町通出來,夜色已深,街上五光十色的廣告招牌與街燈紛紛點亮,輝映著如山高掛的成排燈籠,美極了!走在儼然已成江河的人潮中央,一種從未有過的暈眩感覺油然而生,很奇怪不是?害怕人群的我們竟會在這裡面感受到愉悅與幸福,這就是宵山之夜的魅力嗎?此刻天際忽然降下細碎的雨滴,零星的傘花開放在人潮之上,燈海之間,如此景象遂成為我們走下地鐵前的最後一瞥,並深深烙印在記憶裡。

 巡行

   如果說祇園祭的宵山是位歌頌陰柔之美的藝妓,那翌晨的山鉾巡行就是那展現陽剛之力的武士罷!

  七月十七日,我們起了個大早,窗外是個大晴天,先前對於下雨的疑慮一掃而空,遂急忙出門趕路,希望能佔到好一點的觀賞位置。為了在炎熱的京都艷陽下節省體力,我選擇在四条河原町的路口等待山鉾們依序轉彎,這是整個巡行最精采的地方,但應該也是最難佔位置的地方。果不其然,等我們在八點前後到達四条河原町時,那裡已經擠滿了人。好不容易在人群中站定位置,你卻被身前的人擋住了視線,只能看著我高舉的相機螢幕裡的小小轉播,幸而遊行中段之後,前面有人離開,你才終於得以用自己的眼睛見證山鉾的丰采。

  九點正,前方道路開始封閉,此時發生了一陣騷動,還出動大批警力維持秩序。原來道路封閉後,沒有佔到好位置的人們開始往車道上衝,而警察則手牽手拉出一道人牆,規範出人群與遊行路線之間的界線,好不容易紛擾平息,前排的人都坐定了下來,遊行隊伍也即將出發了。在車隊的前面,大家首先看到的就是每年都安排在先頭的長刀鉾。其上的稚兒會手執太刀切斷橫越街道的注連繩,開啟遊行的序幕。可惜此儀式在這個路口是看不到的,只隱約聽見遠方傳來歡呼與掌聲,接著所有的人都振奮起來,遊行開始了!

  看!高大的長刀鉾在四十位壯漢的牽引下緩緩向著我們而來,鉾車四周圍掛滿繁複的織錦畫,高聳的鉾頭上隱約可見長刀鋒芒。華麗的屋簷下,三位裝扮端整的稚兒坐在鉾車的前方,他們後面坐著三十來位演奏祇園囃子的樂師,一邊演奏的同時,從樂器上垂下的彩色繩索便隨著節奏上下舞動。稚兒的正下方,兩位中年人揮舞扇子指揮著鉾車的行止,此刻,他們就是眾人目光的焦點,因為鉾車已然停下,精采的長刀鉾大轉彎即將開始。

轉彎

  「山鉾轉彎到底是哪裡好看?」記得出發前你曾這麼問我,雖然如今早已遺忘當初的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精采的轉彎都讓你抬頭看我的臉龐閃閃發亮!

  這麼說好了,依次看過祇園祭的三十二輛山鉾轉彎之後,我相信,所謂的山鉾轉彎,是由全體工作人員的努力與全體在場觀眾的念力交互牽引下產生的,一場力與美交織的表演。還記得第一個轉彎的長刀鉾吧?當鉾車停下來之後,中年指揮緩緩將扇子插入腰際,取出頭帶慎重地綁上,接著另兩位青年爬上比人還高的巨大木輪,同時取出自己的扇子,站在中年人身旁。與此同時,車輪下,許多人搬來細長的竹片鋪在地上,並且用清水將竹片與輪子澆濕。接著穿著短褲的壯漢們站定在四個輪子周圍,而原本稍事休息的拉車壯漢們也已擺好了拔河般的架勢,一切準備工作皆已就緒。

 

   在眾人屏氣凝神的注視下,四個指揮者開始跳起扇子舞,然後同時向前一伸,全體人員發出一聲吆喝,巨大的車輪就這麼向前滾,而鉾車也畫了一個弧線轉了一點彎。此時觀眾間爆起如雷的歡呼聲與掌聲,但是工作人員仍然競競業業,重複著一系列的動作,直到整個鉾車轉了九十度,才繼續向前出發,空出舞台讓下一輛山鉾來表演。

  不過,並非所有的山鉾轉彎都如此工程浩大,因為全部只有十輛山鉾是需要動員近百人的大車,而其餘的山鉾都只需用數十個人扛著就能轉彎。雖然如此,還是有一些演出精采的小型山鉾獲得了掌聲與歡呼,我們在這裡再度見證了町區居民的團結與努力,這才是祇園祭最好看的菁華,也是京都的文化地位得以屹立千年而不倒的真正實力!

  從八點到十二點,歷經了整整四個小時的興奮與推擠之後,我們已然疲累不堪,只得早早回家休息,但是滿滿的感動與喜悅卻一直充塞於腦海,直到今天猶仍活躍鮮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