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920.JPG

對於東福寺的印象,一直是跨越豔紅山谷的那道通天橋。但是,實際去了才知道,真正的絕景並不是從通天橋上看出去的,而是從另外一條橋望過來的,而那條橋,有個更美的名字,臥雲。

離開伏見稻荷大社之後,我們回到JR稻荷車站,搭上駛回京都的火車,不過並不是真的要回京都,而是到下一站的東福寺站下車。是的,今天的第二個景點就是東福寺。

早春時節或許是東福寺的觀光淡季,下車的旅客只有寥寥數人。走出車站,跟著指標穿越高架橋下,穿過的時候我並不知道,頭上就是九条通,也就是說,只要繼續往西走個一公里多就是東寺了。

沿著緊鄰高架橋的狹窄通道一路走,不久來到一個交叉口,視野豁然開朗,路邊一座巨大的石碑寫著『名勝通天橋』,看樣子目的地就快到了。但就在這時候,我們兩個竟然搞了一個小小的烏龍。

DSC_0928.JPG

當時剛好有一對日本老夫妻路過,老太太用日語向我們問路,原本以為自己稍微聽得懂一點也能說一點簡單的日語,就認為對方是在問要怎麼去東福寺,當場就指了往東福寺的方向。可是眼看跟上來的老先生一臉疑惑,又用英文向我們確認,才發現老太太其實要問的是市巴士『東福寺』站牌在哪?原來他們已經參拜過東福寺了,正要搭公車離開,我們根本指了相反的方向。

旅途中總是有許多意外的邂逅,幸而沒有給別人造成困擾,看樣子下一次還是乖乖承認:『日本語がありません』吧!

繼續前行,之後就進入了東福寺周邊子院屬寺林立的區域。雖然有點疑惑於自己到底是不是走了對的路線,還是沿著夾在石牆與土塀之間曲折的小路走著。這裡人煙比剛剛還要稀少,午後陽光斜斜的灑下來,空氣依然帶著冰冷清澈的質感,深深吸進一口氣,腦袋裡就輕微地刺痛著,幾乎要失去知覺的鼻腔也逐漸濕潤起來……。

從暫不開放的月下門外走過,好幾次忍不住想上前去敲一敲。不過我既不是和尚,還是不要隨便造次比較好。不久前方出現一座帶有屋頂的木橋,抬頭一看橋匾,上頭的『臥雲』兩字寫得豐沛飽滿,彷彿可以滴得出水來似的。這名字起得真好!當秋天來臨,楓紅滿山的時節,溪谷裡的楓葉就像紅色的祥雲一般從谷底裊裊升起,跨過洗玉澗的這橋恐怕就像是漂浮在雲上,意境真美!

DSC_0919.JPG

其實東福寺內跨越洗玉澗的木橋一共有三座,第三座橋名為偃月橋,建於距今四百多年前,橋身細長優美,是日本純木造橋中唯一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的名橋。至於名氣最大的通天橋,因為二十世紀時曾毀於颱風,後經過重建,橋柱下半段已改為鋼筋水泥造,所以並不具備文化財的身份。

而如今位於最下游的位置,開放讓附近居民與遊客皆能自由通行的這座臥雲橋,雖然年代沒有偃月橋那麼悠久,也還是一座純粹以木頭打造,且實際具備橋樑功能的優雅建築,所以依然被京都府指定為重要文化財。

走在臥雲橋上,感受著腳下木板微微震動的質感,嗅聞著隱約殘留的木頭香氣,凝視著桁架上年代久遠的千社礼與蛀痕,心中不禁感動起來。這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能夠在這樣優雅的橋上通行,此刻的我覺得很幸福。

走到橋中央,轉頭望向遠方,傳說中的那座通天橋果然就漂浮在樹海之上。當我順著楓樹裸露的枝幹向下看,底下一條清澈的小溪穿過黃綠色的草地靜靜流淌著,這就是洗玉澗了。

P1130922.JPG

而生長在洗玉澗溪谷兩岸,冬日裡葉片落盡的楓樹們,此刻正孕育著葉的細芽,遠遠看去一片淡淡的枯黃草色,真的就像是一簇簇的雲托著通天橋一樣。同理可證,如果此刻有人正從通天橋上往這邊看來,我們應該就像是走在雲間的橋上吧!?而此刻的我們竟獨享著如此風雅的美景,這麼想著就覺得更加幸福了。

這時,一個中學生騎著腳踏車過來,只見他敏捷地跳下車,一手牽著腳踏車慢慢的踱步過橋,直到走完整座橋,才再度跨上車飛馳而去。

這就是當地人對待這座橋樑的態度,或許就是因為居民擁有這樣自主遵守規矩的態度,寺方才能無所顧慮地把這麼美麗的古蹟橋樑開放給所有人利用。既然如此,我們這些外國觀光客是不是也該要更溫柔地對待眼前的古蹟呢?

穿過臥雲橋,我回頭再看它一眼。明亮的太陽在瓦砌屋頂與木頭地板上篩下片片光影,旁邊一整片的禁止事項暗示著這座橋的古蹟身份。在線條優美的大屋頂下,陰影裡一位旅人正低頭望著相機裡的螢幕,揣想他此刻正看著的應該就是我們剛剛也曾見識過的那片美景吧!希望他有拍到滿意的照片。

過橋之後,很快的就來到供參拜客使用的出入口,日下門。跨入門內,我們就正式進入了東福寺境內。

DSC_0924.JPG

arrow
arrow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