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560   

廊道高低起伏,曲折蜿蜒,相互連接的大小建築如孤島般,星羅棋布於滿園翠綠苔庭之間,而細雨紛紛,寒意凜凜,我們穿梭在這宛如亙古夢境的迴廊迷宮,幾乎要失去了關於時間與空間的現實感覺……。

站在大覺寺參拜入口的式台玄關前,一種似曾相識的既視感瞬間浮現眼前。那時我們也曾站在這裡,牆下也曾奉納嵯峨御流的菊花盆栽,簷間廊角也曾覆上一抹雪白……但是那時我們並沒有再往前,只在玄關前拍了幾張照片就出去了。

為什麼那時沒有進去參觀呢?我已經想不太起來了,大概是行程太趕,也可能是累了或餓了,畢竟那時是一路騎著腳踏車走絹掛之道的起伏山路過來,到大覺寺這邊的時候體力已經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而這一次,為了彌補當年的錯過,特意坐了公車過來。幸好來了,因為這裡面其實隱藏著宮廷建築與庭園的寶庫,以及意外覺醒的美。

關於大覺寺的歷史,旅遊書籍與網路文章上都找得到,這裡就不多談了。只是,這裡從一開始建造就是做為嵯峨天皇的離宮,日後陸續成為後宇多法皇的院政政所,以及南北朝和談的歷史舞台,而直到明治之前,歷代門跡住持都是由退位出家的天皇或皇子擔任,與天皇家之間的關係比之京都周邊的一般門跡寺院更為直接而密切。

也因此,這裡的空間配置與建築樣式,都與京都御所相仿,走在諸般殿堂之間,不禁讓人遙想千百年前的皇宮內院,彷彿在下一個廊道的轉角就會遇見身穿狩衣或十二單的貴族與宮女似的……。

DSC_0540   

當然,並沒有。造訪的那天,其實一直都濕濕冷冷的,雖然陽光偶爾會露個臉,但是大部分的時候都飄著細細的雨絲,所以遊人似乎也比平時更為稀少,在這樣的日子造訪大覺寺,只能說真是非常幸運。

付了拜觀費,換上拖鞋往內走,立刻就看到後宇多法皇的御輿停留在式台玄關內,御輿後面金碧輝煌的襖繪是狩野永德的作品,一回頭,玄關口掛著印有菊紋的純白門簾,一股濃郁的皇家氣息就在剛踏入這個空間的那一刻瀰漫開來。

沿著拜觀順路的指示一路往裡走,第一個來到的建築物就是著名的宸殿。這是江戶時代後水尾天皇下賜給他的中宮皇后,也就是德川二代將軍秀忠女兒的東福門院和子的女御御殿。

這裡雖然是江戶時代的建造物,但建築樣式採用寢殿造的設計,也就是建築物周圍不設牆壁,而用可往上吊掛開啟的蔀戶(又稱二枚格子)與橫向開啟的明障子(採光良好的半透明紙糊拉門)代替,明障子後面還附有可向上捲起的御簾,是兼顧通風採光與隱私的最高級規格。據說東福門院和子喜歡蟬,所以這裡的蔀戶上到處都可以看見蟬形的金屬裝飾物。

宮廷建築最直接的特色,我想大概就是為了讓行走其間的貴族與宮女不受日曬雨淋之苦,而在連接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所搭建的附有屋頂的廊道了。大覺寺這裡的廊道有個雅致的稱呼,叫『村雨の廊下』,走在上面還可以聽見腳下傳來嘎吱嘎吱的聲音,是與二条城二之丸御殿相同規格的防犯設計。

P1160355 

不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其實是從廊道看出去的庭園風景。

廊外下著斷斷續續的雨,雨滴沿著屋簷落在廊道兩側,滴滴答答宛如低調的音樂。從廊道內看出去,周圍的庭園裡長滿了青苔,連錯落分布其間的樹木與庭石上也爬滿了苔痕,放眼望去,一片翠綠之中零星散佈棕色與白色的建築身影,偶爾還夾雜著紅色的楓與白色的梅,宛如色彩繽紛的圖畫。

於是乎,這所有的畫面都凝縮在由廊道的柱子、屋簷與欄杆所切割出來的長方形畫框裡,並且隨著每一步的移動,眼前的框也跟著改變距離與角度,更不用說正前方廊道盡頭的牆壁或拉門,也是一幅越來越清晰的圖畫……整個畫面就這樣不斷悄悄變化,彷彿你正望著一幅又一幅的繪卷畫軸,一邊看一邊捲動似的。

在這之間,我們一邊抬頭看著四周被框住的移動風景,一邊低頭看著手中的參觀簡介,而前後左右都是廊道,四面八方都有殿宇建築,若不是腳下偶爾出現的拜觀順路指標,我想我應該會就這樣在柱廊的大海裡迷航了。

忽然想起清水泰博先生在『意‧象‧京都』這本書裡的『穿透』一章裡提到的大覺寺迴廊風景的穿透效果,啊!就是這個!當初還不太清楚他在說什麼,現在我懂了,而且,還領悟到更多!

注意到的時候,我看見了矗立於青苔之海彼方,萬綠叢中一點紅的靈明殿,整顆心就這麼無防備地,被那單純的美撞了一下。

莫非,這種深刻領悟之後的美感升級,也是一種大覺,呢?

P1120737

 

P1120711 

 

P1120738  

arrow
arrow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