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60254   

終於,我們來到了本次奈良行程的最後一站,東大寺。

初次參拜大仏殿也是十五年前,這之間雖然來來往往奈良多次,卻再也沒有逛到東大寺這邊來。這一次為了一睹二月堂與三月堂的風采,刻意繞過一般觀光客的參拜順路,沿著若草山腳的步道一路走到了這裡。

路旁一棟古代倉庫造型的建築物,隔壁還有一座十三重石塔,不遠的前方,隱約可見一棟看似入母屋造的建築,那就是早在東大寺創建前就已經存在的古老建築物,法華堂(俗稱三月堂)了。

眼前這棟倉庫被登錄為國家重要文化財,正式的名稱為『法華堂經庫』,構造上屬於校倉造。所謂的校倉造,是由校木(三角形木條)以井字形的方式交叉,並且層層堆疊成尖端朝外而平面朝內的牆壁。這種結實的結構搭配高床(架高式地板),就成了最佳的倉庫建築,例如東大寺的正倉院與東寺的宝藏都是校倉造。

法華堂經庫原本是剛剛路過的手向山八幡宮的藏寶庫,在明治神佛分離時才被轉隸於東大寺,成為法華堂的附屬建築,這也就是為什麼它雖然隸屬法華堂,門卻背對法華堂而朝向手向山八幡宮的理由。至於旁邊的十三重石塔則稱為『御髮塔』,據說其下埋藏著東大寺的創建者聖武天皇在大仏殿前受戒時切割下來的御髮云云。

欣賞完經庫,接下來就是法華堂了。首先繞到西邊眺望法華堂的側面,望著這座同時存在衝突與調和的國寶建築物,我們很快就發現了隱藏其中的秘密。

P1120505 

其實,法華堂是由兩棟不同時代的建築物組合而成的混搭建築。仔細觀察屋頂就可以發現,左手邊(北側)的屋頂原本是平入(建築的正門在與棟木平行的那一側)的寄棟造(廡殿式屋頂),右手邊(南側)則是妻入(建築的正門在與棟木垂直的山牆側,日本稱山牆為妻,故名)的入母屋造(歇山式屋頂)。

原來在創建初期的奈良時代,這棟名為羈索堂(因為本尊是不空羈索觀音)的建築,是由寄棟造的本堂與礼堂組合而成的雙堂建築,這時候的兩棟建築物屋頂是各自獨立的。平重衡南都燒討之役的時候,礼堂疑似遭到波及而燒毀(本堂幸運地躲過了),後來第一次重建時還是建成獨立的寄棟造屋頂,但才過了幾十年又再度改建,這一次就用一個巨大的入母屋造屋頂把兩棟建築物連在一起了。

在這裡我不得不說當時的建築師還真是厲害(據說是一群延聘自宋朝明州的工匠),這兩棟不同時代的建築幾乎合體得天衣無縫。不過,從側面看的時候,還是有三個地方可以很簡單的觀察到兩棟建築物合體的證據。

首先是屋頂的顏色,靠北邊正堂的奈良時代屋瓦顏色偏黃;南邊礼堂鐮倉時代的屋瓦則偏灰。其次是沿著正堂原本寄棟造的降棟往右下方延伸,在屋簷邊緣可以看到奈良時代屋頂遺留下來的隅垂木,突出於鐮倉時代增建的入母屋造屋簷與支撐屋簷的木結構之上。最後,在本堂四個開間的柱子上,可以看見用一條『長押』從外側支撐;但是到了礼堂這邊的四個開間時,卻變成一條略低於長押的『貫』貫穿柱子做為支撐。P1160257

 

P1120509    

接著,我們就走上階梯,進入了法華堂內。付了拜觀費,繞過隔間牆,一個寧靜古樸的宗教空間就展現在眼前了。

雖然幾年前經過一次大整修,本堂內部有幾尊珍貴的泥塑佛像(例如有美佛之稱的日光月光菩薩)已經移到東大寺博物館裡安置了,不過留在現場的九尊國寶乾漆佛像依然讓人驚嘆。從奈良時代一路延續至今的建築空間裡,靜謐是唯一的語言,中央的本尊不空羈索觀音表情沈靜而嚴肅,兩側端立的梵天與帝釋天則瀰漫著古樸渾厚的氣息,而前排的阿吽兩尊金剛力士與四個角落的四大天王更是在瞠目叱吒之餘,姿態依然流露著一絲古典的優雅。

奈良時代的古佛像果然與眾不同啊!

對了,其實本尊背後的木櫥子裡還藏著一尊秘仏,也就是泥塑國寶執金剛神像,每年只有十二月十六日開山忌這天才會開扉,千餘年來如一日,所以據說佛像身上的彩繪文樣還依然清晰可見。當然,我們是看不到的。

站著看了好久,感覺腳有點酸了,這才發現身後其實有褟褟米座席與長板座椅,可供信眾休憩。於是我們在最後面坐下來,靜靜地感受古寺的肅穆莊嚴。一抬頭,四周盡是奈良時代建築的珍貴結構,空氣中散發著濃郁的古木香氣,我醉了,醉在一千兩百多年的古老魅力裡……。

遺憾的是,就在我寫文章的此刻,遙遠的海之彼方傳來有惡質觀光客在礼堂外圍的欄杆上擅自刻下韓國文字的消息。此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網路上一片撻伐聲,而我則希望我們大家都能以此事件為誡:不管身在國內海外,對於存在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蹟文物能夠更溫柔一點,更尊敬一點,更愛惜一點。

對於千百年後的自己還能親眼目睹這些古蹟文物,難道不該心存感激嗎?

DSCN3739   

附加的圖片是我在網路上找到的,原出處在此。從圖中清楚可見各時期的建物:綠色部分是奈良時期建造的本堂,橘色部分是鐮倉初期(1199)重建的礼堂,粉紅色部分則是鐮倉中期(1264)增建的入母屋大屋頂。 

arrow
arrow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