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之道光雲寺  

京都哲學之道光雲寺本堂入母屋造的美麗屋頂,可以清楚觀察到大棟、降棟、隅棟和隅棟末端的稚兒棟......

 

  上一篇介紹了在木造建築中佔有支撐整棟建築物的骨幹地位,構造與類別也最為複雜的的柱梁系統,接下來要繼續介紹的是屋頂與屋簷。

  說起來,對於東亞建築稍有概念的人應該都知道,這是整棟建築最厚重,也是最能表現美感的地方。不過,大家知道為什麼屋簷需要做得這麼厚重嗎?答案其實很簡單,是為了功能性的需求。對於木造建築來說,屋頂有兩大功能,比較明顯的功能當然是遮蔽,要將來自大自然的力量擋在外面,例如太陽的光與熱,以及雨雪風的侵襲,如此才能保護屋簷下相對脆弱的木結構與屋內的人和物品。

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屋頂上必須一層一層緊密的貼上防水性絕佳的瓦片,有些大型建築甚至會使用高達數萬片的屋瓦。如此龐大數量的瓦片層層堆疊在屋頂上,自然就變得非常厚重了。

至於另一個並不那麼明顯,卻更為重要的功能,是為了讓木結構的建築物更加穩固,以防止木造建築因地震或其他因素而倒塌。嗯……乍聽之下確實很奇怪,如果屋頂很重,照理說頭重腳輕的物體碰上地震的時候應該更危險才對啊!怎麼會更穩固呢?

事情是這樣的,從我們之前談到蓋房子的過程可以知道,傳統木造建築並非用釘子或黏著劑固定,而是由非常複雜的各種木結構相互支撐而組合起來的。根據簡單如槓桿原理,複雜如結構應力等等力學原理,沈重的屋頂反而可以讓底下複雜的木結構組件之間互相卡得死死的。當然,前提是要經過大工們精密的計算,以及由不斷倒塌重建的過程中累積而來的寶貴經驗。

t04a

這一篇的圖會一張接著一張來喔......  

啊……我好像不小心又跑太遠了,回到古代日本人建造木建築的過程上面來。建造屋頂的第一步,首先是在棟木(中央最高處的桁)與兩側較低的桁上方,沿著與桁垂直的方向,間隔錯落地鋪設細長條形的木材,這種木材叫做『地垂木』(中國建築稱為『椽木』)。之所以稱為垂木,是因為這些木條好像斜斜垂掛在棟木兩側一樣……大概。至於在前面加上一個地字,則是因為相對於其他種類的垂木(例如尾垂木、隅垂木、飛簷垂木等等),這一種的功能就像是垂木中的地基一樣。

對了,這麼說起來,這些地垂木當然也是整個屋頂結構的地基,而其長度會超出最外側的桁一小截,這段突出來的部分自然也就構成了屋簷的基礎。

t04b 

架好之後,工匠會開始在地垂木上面沿著與桁平行的方向鋪上一層名為『野地板』的木板(『望板』),然後在屋簷最邊緣的野地板上釘一排預留了方形凹槽的木條,稱為『木負』(『瓦口木』),用以支撐一排與下方地垂木對稱排列的『飛簷垂木』(『飛椽』),這麼做可以將屋簷稍微加長,並且還能挑起一點角度,使得建築的整體外觀看起來更輕盈,也更氣派。

t04c  

接下來為了安裝瓦片做準備,會在飛簷垂木的末端釘上一排上方有弧形凹槽的木板,稱為『瓦座』,然後在瓦座與木負之間再鋪上一層稱為『茅負』的野地板,之後就可以開始安裝瓦片了。

在本系列示意圖所代表的『切妻造』(『懸山頂』,是只有兩片斜屋頂的最簡單的建築形式)建築中,還會在靠近妻側(『山牆側』,就是沒有屋頂覆蓋而露出三角形牆面的建築物側邊)的野地板邊緣釘上一排稱為『破風』的木板,並在破風上面同樣加上一排瓦座而安裝在這裡的瓦因為像是一串從上面垂掛下來的,所以叫『掛瓦』。

至於較為複雜的『寄棟造』(『廡殿頂』)和『入母屋造』(『歇山頂』)等建築中,屋頂的構件與做法就更為繁複了,在此暫時省略不提。

關於屋頂防水材的做法,一般分為植物性與礦物性。植物性的屋頂是日本傳統的做法,以薄木片或乾燥的植物枝幹層層堆疊出厚厚的屋頂(例如檜葺、柿葺與茅葺等等);而礦物性屋頂則是從中國傳來的新技法,通常用於寺廟或宮殿等建築,材質則有瓦、銅、鉛等。t04d  

怎麼樣?這次的圖夠華麗了罷!?這四張圖可花了我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呢......

最後要說到瓦的做法。最早的做法是用『平瓦』搭配『丸瓦』,也就是兩片微微下凹的平瓦之間,扣上一片筒狀的丸瓦,如此可以防止雨水從兩片瓦的中間滲進屋頂裡面。除了一般的平瓦和丸瓦,還有另一種安裝在屋簷末端的『軒瓦』,同樣分為軒平瓦與軒丸瓦兩種。到了江戶時代前後,又發明了一種更為簡單輕便,也更加防水的做法,那就是把平瓦和丸瓦燒成一整片,鋪設時只要一片一片排放上去就行了,這種新時代的瓦就叫『棧瓦』。

為了徹底防止雨水滲漏,安裝瓦片的順序是由下往上,首先在靠屋簷的末端裝上一排軒平瓦(剛好卡在木負上)和軒丸瓦,然後在軒平瓦上面鋪一排平瓦,重點是上面的平瓦要覆蓋到下面的軒平瓦末端約五分之一的面積,然後在兩片水平相鄰的平瓦交接處鋪上丸瓦(同樣稍微覆蓋到下方軒丸瓦的末端),接著就按照這個覆蓋原則一層一層往上鋪,一直鋪到兩坡屋頂交接的頂點(也就是棟木上方)附近,等屋頂兩坡的瓦片都鋪好之後,上面再沿著棟木的方向安裝『棟瓦』。先是在兩坡瓦片銜接處蓋上好幾層『熨斗瓦』(中間有孔,可以讓屋頂在不漏雨的情況下進行通風),最上面鋪一排弧形的『雁振瓦』,最後再用『鬼瓦』、『獅子口』、『鯱瓦』甚至『鴟尾』封住左右兩端,基本的屋瓦鋪設就完成了。

不過,這還只是最基礎的部分,傳統木造建築除了中央最高處的『大棟』(正脊)之外,還會順著屋簷的走向往各個角落延伸出各種棟瓦,除了增強屋頂邊緣角落的結構穩固之外,也有美觀上的考量。例如最簡單的切妻造屋頂,會在兩坡屋頂的四個側邊上,按照安裝棟瓦的步驟,從與大棟鄰接處開始,由上往下鋪一排,最後也在末端裝上鬼瓦或獅子口,這叫『降棟』(垂脊,又名規帶)。而在入母屋造或更複雜的複合式屋頂的場合,還會在屋頂的四個角落的方向(也就是四隅)屋瓦接合處安裝『隅棟』(斜脊,又名戧脊)與『稚兒棟』(自隅棟末端延伸出去的一小截棟木,中式建築似乎沒有這種設計)。

至於日式屋瓦的種類名稱與造型,由於有點複雜,且與本篇的主題偏離得比較遠,為免篇幅過長,在此省略不談,詳細內容請參閱我之前寫的『日本傳統建築的裝飾瓦之美』這篇文章(上篇下篇)。

好吧!原本希望能用三篇的篇幅寫完日本寺廟的構造組件與建築流程,但是看樣子似乎才寫完屋頂就已經超出原先設定的篇幅,只好把剩下的『床與天井』以及『壁與建具』等兩個部分留到下一篇再來介紹了。希望各位朋友耐心期待,我保證一定會把這個系列好好寫完畫完的!戀京癮士,加油!

 

法然院  

透過沒有天花板遮掩的屋頂可以看見架在棟木上的地垂木與蓋在地垂木上的野地板(圖為法然院)

 

仁和寺二王門

本圖可見地垂木、木負和飛簷垂木的相對關係,還有角落的隅垂木(圖為仁和寺二王門)

 

奈良藥師寺東塔  

這一張則可以觀察飛簷垂木和軒瓦的相對關係(圖為奈良藥師寺東塔)

 

青蓮院  

青蓮院的建築物上可見到刻有皇家十六瓣菊花紋的軒丸瓦與軒平瓦......

 

仁和寺  

御室仁和寺的建築物上則可見到刻有櫻花紋的棧瓦......

 

大原勝林院鐘樓  

大棟上的熨斗瓦與雁振瓦,以及近處花型的留蓋(圖為大原勝林院鐘樓) 

 

建仁寺  

這一張可以觀察大棟與鬼瓦,還有掛瓦之間的關係(圖為建仁寺)

 

建仁寺 (2)  

建仁寺內可見整修時拆下的刻有各家族家紋的舊軒丸瓦......

 

參考資料:

圖解文化財見方--歷史散步手引 人見春雄等著 山川社 1997.11(日文)

寺社建築的鑑賞基礎知識 濱島正士著 至文堂 1999.2(日文)

圖說日本建築之見方 宮元健次著 學藝出版 2002.2(日文)

圖像式學習--京都的文化財 淡交社編集局編 淡交社 2009.10(日文)

圖解古建築入門 太田博太郎監修 西和夫著 彰國社 2012.11(日文)

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李乾朗著 遠流出版社 2009.4(中文)

 

arrow
arrow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