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40720  

日式建築美學的極致表現,圖為大原三千院內的國寶建築『往生極樂院』     

  前面我們花了三篇文章的篇幅簡單介紹了日本寺廟的配置方式,接下來要開始討論難度更高一點的樣式問題。不過在正式進入建築樣式的介紹之前,我們要先瞭解一下木造建築的構,有哪些必要的結構組件,以及這些主要組件的名稱與功用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直接向大家介紹日本寺廟建築樣式就好了嘛!嗯......這麼說好了,建築樣式的差異存在於蓋這棟房子的人在想什麼,這些想法會表現在細部的建築結構上,所以想要瞭解建築樣式的歷史與變遷,就一定要有關於建築結構的基本認識。不過請放心,依照這系列文章的慣例,我會想辦法讓這個過程變得不那麼枯燥,一點點啦!

  不過,話是這麼說,但此刻我必須承認的是,雖然『癮士看佛寺』這個系列的共同特色是以『學校』做為切入點來觀察日本寺廟建築,但是接下來要寫的這個主題,我想破了頭也找不到可以用學校來切入的點……。畢竟,老實說,對於學校建築的建造方法與建築結構,可能比傳統木建築還要更讓我莫宰羊。那,怎麼辦呢?沒辦法,只能暫時跳脫這個用慣了的模式,另闢蹊徑了。

  想要讓沒有見過牛的人知道牛是什麼動物,最好的方法就是真的牽一頭牛來給他看。同樣的,想要認識木造建築的結構與組件,最好的方法就是實際蓋一棟木造建築,經由實際搭建的過程,建築結構的概念便會逐漸成形,而相關組件之間的關係與用途也就清楚明白了。然,我們不可能真的去蓋一棟木造建築來給大家看(真希望有人開發這樣寓教於樂的軟體啊啊啊啊),但是我想從『木造建築是怎樣蓋起來的?』這樣的疑問出發,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與文字完成一次紙上工地秀。那麼,請準備好你的想像力,跟上我的腳步,來一趟虛擬的造屋之旅吧!

  所以,古時候的日本人是怎麼蓋廟宇的當然,首先要依照風水選定建築預定地並由『大工』(日本古代負責設計建造宮殿或廟宇的總工程師)繪製設計圖。然後由陰陽師或僧侶進行『地鎮祭』等祭祀活動祈求工程順利進行……這些,跟現代人蓋房子的步驟是幾乎完全一樣的。不過,接下來就要開始進入日本古代寺廟建築獨特的部分了。

 

t00a  

 

為了便於分類說明,容我依照個人的理解,先把古代日本寺廟建築的過程與結構按建造的先後順序分成六組:第一組是『基壇與礎石』,第二組是『柱與組物』,第三組是『梁與桁』,第四組是『軒與屋根』,第五組是『床與天井』,第六組則是『壁與建具』。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其實每一組都是由兩兩相關的建築元素構成,所以細分起來共有十二種不同的結構。不過,關於這些建築結構的名稱,為了讓大家從一開始就從日本人的角度來切入,也方便大家日後閱讀日文的相關建築解說與書籍介紹資料,所以主要都採用日式的用法。

簡單的說,日式寺廟的建築工程,是從奠基與立礎開始的,然後依序是安裝柱子,架設組物(也就是斗拱,是鞏固柱子並連接柱梁的建材),接著就是安置梁與桁(支撐屋頂的大型水平建材),然後在桁的上方搭建軒(屋簷)與屋根(屋頂),並鋪上屋瓦。其實,到這裡為止,一棟建築的主體結構已經完成了,接下來的步驟都是屬於細部裝潢的部分。包括架設床(地板)與天井(天花板),以及安裝壁(外牆)與建具(門窗與內部隔間)。

其實,無論是日本、台灣還是中國,古代木造建築的基本結構與建造順序幾乎都是一樣的,只是名稱與細部構造上的不同罷了。到這裡應該都還沒有問題吧?好!那麼接下來就依照順序來介紹囉!

t01    

第一個步驟也就是所謂的『基礎工程』。對於今天的現代建築來說,這個階段是先往下挖出一個大坑,但是對於傳統木造建築來說,卻是完全相反的做法。

首先是整地,也就是在建築預定地的四個角落插上木樁,拉好地界線,然後在地界線的範圍內開始剷平(或填平)所有的地形地物,成為一片平整的地面。然後開始打地基(也就是所謂的奠基),先刮除鬆散的泥土,露出較為堅硬的地表,用版築的方式,以每十公分左右為一個單位,一層一層的往上壓填黏土,最後在壓實了的黏土地基四周圍以石塊包覆固定,製造出堅實的『基

一般來說,日式木造建築在設計基壇時有三種做法。第一種是『石積』,也就是以自然成形或切割過的石塊堆積在黏土地基外側,這是最原始的做法。第二種是『壇上積』,以規格整齊的石板依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在黏土地基外側,是最美觀也最正式的做法。第三種則叫『龜腹』,通常使用在設有緣廊的建築物上。其特徵是捨棄堆積石塊或石板的做法,直接在黏土地基周圍塗上一層灰泥,上面再搭建緣廊,是一種融合日式傳統建築與大陸建築工法的折衷做法。

  基完成之後,工匠會開始依照大工的設計圖安置『礎石』。所謂的礎石,就是承接柱子的小型地基。原本日本最早的傳統建築工法是使用掘立柱,也就是直接將柱豎立在掘好的土坑裡。不過,這種作法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柱腳與泥土地接觸的部分就會開始受潮腐壞,或是因建築物整體的重量而下陷,直接影響建築物的壽命。

於是,後來佛教建築傳來之後使用了安裝礎石的新技術。不過,礎石可不是隨便排放就可以的,不但要嚴格遵照設計圖的定位安置,更要注意彼此之間的水平高度是否一致,以免日後發生結構上的問題,導致建築歪斜甚至倒塌的危機。有些礎石中央甚至設計了凸起或凹洞,如此就能與柱的底部密切地結合,防止柱子在地震中橫向移動而傾倒。

重點來了!日本古代的建築師們在蓋房子的時候第一個考慮的大問題就是地震。畢竟日本位處地殼運動頻繁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的頻率與規模都遠高於寺廟建築發源地的印度與中國,所以如何在從大陸傳來的建築技術基礎上,減低因地震帶來的結構破壞,就成了日本古代建築師在設計時最關心的重點,而日本古代寺廟建築在樣式上的差異與演變,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防震技術了。

關於礎石的做法,一般來說分為四種。第一種是直接使用表面平整的自然石,這是最原始的做法。第二種是以自然石為基礎,並在表面施以加工,例如製造突起或凹洞,使柱與礎可以組合得更穩固。第三種是將石塊切割成上圓下方的形狀,有時並且會在中間切割出一條可以調節熱漲冷縮的『枘穴』。至於最後一種是仿造宋代以後中國寺廟的做法(所以也是台灣寺廟一般常見的做法),也就是將石塊切割成厚實的圓鼓形,並在表面施以精緻的雕刻。

關於日本寺廟建築的建造步驟,雖然一路介紹到現在只能算是開了個頭,但我想我們今天就先暫時聊到這裡,剩下的就留待下次再繼續說明,有興趣的朋友還請稍待一段時間。不過戀京癮士我在這裡要請大家放心!雖然這個系列文章因為個人能力不足的因素,暫停了兩三年之久都沒有動靜,真是抱歉了。但是如今既然已經開始,而且剩下的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一小半,所以相信接下來的文章不會讓大家等太久的。只是,畫圖真的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因此還請朋友們耐心等待。

 

參考資料:

圖解文化財見方--歷史散步手引 人見春雄等著 山川社 1997.11(日文)

寺社建築的鑑賞基礎知識 濱島正士著 至文堂 1999.2(日文)

圖說日本建築之見方 宮元健次著 學藝出版 2002.2(日文)

圖像式學習--京都的文化財 淡交社編集局編 淡交社 2009.10(日文)

圖解古建築入門 太田博太郎監修 西和夫著 彰國社 2012.11(日文)

P1120342

標準的壇上積式基壇,圖為仁和寺五重塔

IMG_3137

自然石積的基壇,圖為宇治上神社拜殿

P1010187

切石積與龜腹的組合,是日本最常見的寺廟基壇做法,圖為千本釋迦堂

P1160696  

東寺境內的礎石遺跡群,幾乎都是屬於表面平整,稍加修飾過的自然石

P1170016  

東寺境內的礎石遺跡,放在樹下當座椅用,中間可見防止柱子橫向位移的突起       

arrow
arrow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