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314  

函谷鉾的鉾建現場,注意看固定下層櫓的大型繩結,就是繩絡み的一種......

七月十一日 

昨天是『鉾建』開始日,今天是『山建』開始日,也就是山鉾開始組裝的日子。我覺得,這裡才是祇園祭傳統的中心地帶。

對了,也是從今年開始,從鉾建開始到巡行當天的一整套流程,都會各自以『前祭』與『後祭』為分野循環一遍。例如前祭鉾建是十日開始,後祭則是十七日開始;前祭『曳初(鉾車試拉活動)』是十二日開始,後祭則是二十日開始……。

原則上是這樣啦!有些原本固定實施的行事日期,因為受到前後祭分離的影響而必須面臨改變,但是已經公布的日程表上卻看不見。例如有一個原本預計在今天實施的『松取式(南北兩座觀音山選取車上所使用的真松的儀式)』,因為兩座觀音山都屬於後祭,所以必須延後到十七日之後才舉行,但到底是哪一天呢?不知道耶!至少是我手頭上的資料裡還找不到。所以啦……挺混亂的。

不過啊!面對全新的狀況,雖然混亂而迷離,但樂趣也就在這裡,因為未知,所以有趣。是的,今年的祇園祭還真是既混亂又有趣呢!

回到山鉾建的話題。所謂的山鉾建,就是每個山鉾町在特定的日子裡,從各自存放山鉾車體的倉庫裡搬出去年拆解存放的零件,然後在町會所附近適當地點組裝起來,最後再裝飾以各種『懸裝品』與『駒形燈籠』,在宵山期間進行公開展示,並在巡行當天執行最終的演出,然後巡行完畢後立刻開始拆解,運回倉庫內存放,等待明年再次風光出場……。

至於山鉾的組裝,一開始就是重頭戲,也就是組裝稱為『櫓』的車體支架。這是一項遠自中世紀室町時代起,從負責設計建造宮殿廟宇的『宮大工』傳承下來的工程技術,整個組裝過程中完全不使用釘子,而是使用傳統的『榫接』工法,再搭配稱為『繩絡み』的技術,用粗大的繩子將組件牢牢綑綁固定。

然後,問題來了。這是一項看起來簡單(就只不過是用繩子綑綁木材嘛),其實很複雜(要怎麼綑綁才牢固可是一大學問)的工程。而且,這些山鉾車並非只是擺在那裡好看的,還需要在人力拖拉與扛抬下,在馬路上搖搖晃晃地巡行、轉彎。尤其是大型的鉾車如長刀鉾與函谷鉾等,動輒高達二十幾公尺,巡行當天上面還得搭乘五十個左右的成人。任何的組件鬆動都可能造成無可彌補的生命財產損失……也就是說,這可是一件需要高度經驗與技術的工程呢!

所以囉!山鉾建的時候,所有的工作都是兩人一組,一老一少的搭配,老前輩負責指導與安全檢核,小老弟負責實際組裝工作,而最資深的大工匠則負責現場監控,隨時解決各項突發狀況。透過如此的層層監督與新舊交接,關於各項工程技術的經驗傳承就在這樣的實做之間從老手交給新手,從室町時代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未來應該也會繼續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罷!我個人認為,這才是祇園祭的核心,也是長達一整個月的祭典中最精華好看的部分。

兩千零七年,在SANADA桑的帶領下,戀京癮士我親眼目睹了鉾建的過程,而今年雖然暌違七年重返祇園祭,但是並沒有將鉾建規劃進行程中。雖然有點可惜,但如同之前所說,在體力與財力都有限的情況下,旅人可不能太貪心啊!

arrow
arrow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