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五日 

今天的祇園祭行事是『長刀鉾稚児舞披露』。

之前不是曾經介紹過吉符入這個行事嗎?當時也曾提到過,過去一些大型鉾車上都會搭載『生稚兒』,但或許是為了安全上的考量,目前只剩下長刀鉾才有生稚兒,其他許多鉾車上都只剩下稚兒人形了。一開始,我以為長刀鉾既然是眾山鉾的先頭,應該也會在第一天就舉行吉符入的儀式。但是我錯了,長刀鉾的吉符入一直要到今天,也就是七月五日的下午三點才舉行。

在長刀鉾的吉符入儀式中,除了獻上『神酒』與『洗米』,並且將祭儀日程張貼在牆上公告周知等既定儀式之外,真正的主角反而是當年度的生稚兒。在神事完畢之後,頭戴以孔雀羽毛裝飾的蝶冠,身穿萌黃與蔥綠色舞衣的稚兒,會在町內長者與神前練習巡行當天將會表演的『太平之舞』。獲得長者的認可之後,稚兒與禿將會轉過身來面對町會所二樓的長窗,於是,大約在三點十五分左右,眾人期待已久的長刀鉾稚児舞披露行事終於要開始了。

其實,這也是練習的一部份。怎麼說呢?因為這是稚兒與禿第一次於眾目睽睽之下,在與長刀鉾約略等高的會所二樓窗前進行太平之舞的排演。稚兒必須實際體驗並突破雙重的壓力,也就是對於在眾人面前以及在沒有護欄的高處表演的恐懼,巡行當天才能毫無窒礙地在略微搖晃的長刀鉾上進行正式演出。

我之所以說這是需要克服恐懼的表演,是因為看過的人就知道,在演出中,稚兒需要拿著鼓棒,雙手伸直讓鼓棒交叉,靠著稚兒役(由曾經被選為稚兒的成人負責,在整個祭典期間內擔任照顧與指導稚兒的重任)在後方牢牢抓住稚兒的身體後,以整個上半身都伸出窗外(車外)的幅度繞一個大圈後回來,然後在胸前的小鼓上敲一下。這樣的動作,應該連大人都會覺得恐怖吧!何況是十歲上下的孩子呢?所以,預先在不會搖晃的町會所二樓進行預演,是絕對有必要的呢!

那麼,祭典中為什麼需要稚兒,又是怎麼選出來的呢?其實,早期的祇園祭就已經有稚兒的存在了,他們的身份是代替神明參與祭典並接受眾人膜拜的替身使者,有一點點類似葵祭中的敕使與齋王代的合體。中世之後出現大型鉾車,除了船鉾之外,每一座大型鉾車上都有稚兒乘坐,其身份可以說是活的『御神體』。

這麼重要的工作,當然不能隨便抽籤或找個小孩湊數,而擔任長刀鉾的稚兒是一種既榮譽又辛苦的負擔,不只稚兒自己如此,整個家族都是。除了要負擔稚兒全部的置裝費與宴請相關人士的費用之外,還要開放住家做為招待祭典相關人士的場所,而稚兒的父祖更得隨時陪伴在稚兒身邊一起參與行事,需要擁有熟習禮儀並應對自如的修養……也就是說,並不是隨便那個家庭都能負擔得起的。

所以啦!跟齋王代一樣,每年的長刀鉾稚兒與禿,都是相同的那幾家人的子弟輪流擔任,幾乎跟世襲沒有兩樣。或許,這也是為了保障祭典能夠順利進行而不至於節外生枝,歷經幾百年的演變才產生的結果罷!

有機會的話,大家或許該去四条通長刀鉾町會所看看稚兒舞披露,或在巡行當天現場觀看太平之舞,為這些辛苦的孩子們送上一點熱情的掌聲……

arrow
arrow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