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八日 

今天的戀京日日要繼續昨天未完的月刊京都祇園祭特輯話題。

關於大船鉾的復興,我看到的是一個在町內祭禮存亡絕續的關頭,由町眾自發的復興運動,藉由自立更生與爭取各方協助,走出沒落陰影而迎向祭典復興的山鉾町社區再造歷史。

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明治年間,四条町內就曾經嘗試以『唐櫃巡行』的方式參與祭典了。但是因為當時町內財務困難,為了籌措町內小學的校務經費,在町內教育優先的聲浪下,耗資不斐的巡行復興就被迫中止。此後雖然數度有人提出復興計畫,一九八二年時祇園祭山鉾連合会甚至提出要提供資金與人力協助大船鉾復興,都被町內居民以耗費過大與執行困難等理由婉拒了。百年之間,大船鉾復興竟然變成了不能被提起的『禁句』,委實可惜。

故事的開始是在西元一九九五年,那是在癮士我開始注意京都之前五年,也是大船鉾所在的四条町內氣氛最為低迷的時刻。自從西元一八六四年八月發生蛤御門之變,燒毀存放山鉾零件的倉庫之後,四条町內的相關神事就只剩下將倖免燒失的神功皇后御神體與少數『懸裝品(裝飾鉾車用的零件與紡織品)』作為町會所擺飾的『居祭』型態。但是在一九九五年七月,就連這僅存的居祭神事,都因為町內原居町眾逐漸流失,人力嚴重不足而停辦了。

或許是感受到了這股低迷的氣氛,以及對於町內祭儀即將完全消失的危機感,四条町內的年輕町眾也在這同一年開始提出要復興町內祭儀的主張。可是,面對百廢待舉、千頭萬緒的他們,該從哪裡開始呢?

這批年輕人選擇了從復興祇園囃子開始,因為連樂譜都遺失了,他們只好向附近的岩戶山求援,借來笛子與太鼓,請來資深囃子方指導,一群年輕人就這麼從練習囃子開始了他們的復興之路。而江戶時代曾經為大船鉾打造『鉦(一種手提的打擊樂器,類似扁平的鈴鐺)』的伏見工匠南条桑後代子孫,也特地依照祖先留下的圖樣打造了十二枚鉦送給四条町,希望能為復興盡一份心力。

兩年之後,大船鉾囃子方開始四處巡迴演奏,吸引了許多人表示『願意支援四条町的任何祭典相關工作』,一口氣解決了人手不足的問題。而在這批囃子方志工之中,竟然有幾位領有職業會計師與稅務士執照,日後在申請設立『財團法人』的時候更貢獻了許多心力。

兩千零七年,大船鉾的懸裝品被指定為京都市有形文化財,三年後祇園祭被選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因為經費與注意力的大量浥注,復興之路終於出現曙光。陸續有許多機關團體捐贈了鉾車車體與屋頂組件,而『菊水鉾』、『黑主山』與『三若御輿会(負責八坂神社三座神輿之一的團體)』更相繼捐贈車輪與車軸、『欄緣(車體邊緣的欄杆)』以及『音頭取(以扇子指揮鉾車前進的人)』所使用的『力綱(音頭取保持平衡用的大繩索)』……大船鉾就在大家的支持下逐漸成形。

一百五十年前曾航行在京都街頭的人浪之上的大船鉾,在機緣巧合與天助自助之下,就要在我眼前復活了。今年夏天,它將是祇園祭中最閃耀的一顆明星!

arrow
arrow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