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70654

僅以京都大澤池弁天島上的石觀音奉獻給東日本大震災的死難者......(攝於地震發生前四十五天)

 

三月十一日

  今天是日本311大地震三周年的日子。

  三年前的今天,日本發生規模九級的強烈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員死傷與財物損失,更因為引發核能原料外洩而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癮士在此除了藉這篇文章對死難者表達哀悼之意,也希望未來不要再發生類似的災難了,不管是日本,台灣還是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國家與地區。

  不過,這恐怕只是我個人一廂情願的想法吧……地震一直以來就是地球科學上的正常現象,猶如我們人類冷了就會起雞皮疙瘩甚至發抖,餓了肚子就會咕咕叫,睏了就會打呵欠一樣,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了。尤其是台灣與日本所處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遭逢地震根本就是家常便飯。

  或者說得更激進一點,如果沒有地震,那就根本不會有台灣島和日本島,因為這兩個島嶼根本就是地震主要成因的板塊運動所造就出來的。可以說正因為有地震,才有台灣和日本的存在,我們應該被稱做地震之子啊!

弔詭的是,人類的文明往往是從懸崖邊緣往上堆疊出來的。因為有村鎮發生水災,才發展出宏偉的治水工程;因為有人生病而死,才發展出先進的醫學技術;因為有房舍毀於地震,才發展出獨特的建築形式。

因此,地震絕對不是災難,而應該是教訓,教訓人們不要忘記人類文明只是地球皮膚上的細菌罷了。如果有一天,人類讓地球生了重病,為了恢復健康,地球也會反過來消滅人類的……です。

回到剛剛的話題,地震其實是人類建築文明的導師,尤其是對處於地震好發地帶的日本來說。日本歷史上不乏威力強大的地震,或許也可以說,京都正是在地震廢墟之中建立起來的都市:每一次地震震倒了佛塔或宮殿,大工們就更加努力的開發出更強的結構,經歷一次一次的地震,京都的建築物卻越發堅強穩固,也越發宏偉壯大起來,最終造就了如今傲視世界的木建築防震技術,這是絕非偶然的。或許,京都之所以成為世界遺產之都,地震也居功厥偉呢!

例如我們常在介紹京都古代建築的文章中看到『和樣』『唐樣』『大佛樣』『折衷樣』等名詞,其實,簡單的說,和樣建築就是針對大陸傳來的建築比較不耐地震的缺點,因而獨自發展出來的,更能適應位於地震帶上的日本的新一代建築形式。唐樣則是宋朝之後再度從大陸傳來的更加優美的建築形式,而結合和樣的耐震與唐樣的美觀之後,才又發展出能兼顧耐震與美觀的折衷樣建築形式。至於大佛樣,則因為耐震能力特別薄弱,所以只短暫流行一小段時間就消失了……。

是說,戀京癮士其實是個很怕地震的人,尤其是經歷過九二一之後,晚上偶而還會被地震所驚醒。這樣的我,走在京都一棟比一棟古老,又一棟比一棟堅固的木造建築之間,感觸特別多。為什麼這麼多動輒千百年的建築物能存活下來,而遠在台灣屋齡不到十年的公寓與學校會倒成一片呢?

  人禍,有時候比天災還要可怕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地震 3.11 9.21 防震技術
    全站熱搜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