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齣很有意思的校園電影。

  電影的主角,我個人認為既不是身為平凡小卒代表的前田,也不是身為天才菁英代表的宏樹,當然更不會是從頭到尾沒有出現過的果陀般的桐島,而是『青春』本身。簡單的說,這是一部透過桐島退社事件描繪校園青春生態的電影。

  當初在影展手冊中看到這部電影時,第一印象就把它列入一般的熱血青春片,自然不會想要浪費錢去看。但是到最後會選擇將這一部電影列入購票名單,除了影展官網裡的預告片中那引人入勝的主題歌之外,就是影片介紹中的『鏡頭追隨每位人物不同視角,挖掘出單一事件的多重面向』這一行描述了。

  喜好複雜結構的我,看到這樣的文字描述時,腦海中便不由自主的開始想像這是一部不斷切換視角與時間點的有趣電影,因此馬上就決定要試試看。

  幸好那時候選了這部電影,不過,與我原先的期待略有不同,不,應該說是超越了我原先的期待,成為足以與『粉紅天空下』分庭抗禮的,有思想也有體溫的校園電影。

  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在某個與平常一樣平凡的星期五早上,某高中校園裡突然爆出排球隊隊長桐島退社的傳聞,這個傳聞像一枚原子彈,瞬間在校園中掀起一股衝擊波。從核心人物的桐島好友三人眾(宏樹、竜汰、友弘)與四仙女(梨紗、沙奈、實果和霞)開始,校園中與風雲人物桐島或遠或近的人們紛紛捲進這場風波,就連距離爆炸中心最為遙遠的校園邊緣人物,電影社的前田與社員們,也受到此一事件的牽連,因而影響到他們的電影拍攝進度。

  這條簡單而平凡到不行的故事線,卻因為導演(以及小說原著者)刻意的切割而變成不連續的片段,將每個主要角色們所經歷的個別事件與視角分別呈現,時間不斷的回溯,故事不斷的重演,而在這一片紛亂反覆之中,觀眾逐漸看清事件的原貌,卻也逐漸迷失在紛至杳來的情節資訊中……

  我一直認為,流暢的故事有一種特別的魔力,會把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方向上,並且迅速導向說故事者想要表達的結論,也就是說,觀眾會在這個過程中不自覺地把自己的眼睛耳朵甚至腦袋交給說故事者,放棄了自主思考與詮釋的權力,這是傳統說故事者慣用的伎倆。

  反過來說,故事線的切斷與重組,就是說故事者為了打破故事魔法,把主動權交還給觀眾的嘗試。也就是說,當一本小說或一部電影的故事線呈現非連續性的時候,大多是作者或導演刻意喚醒觀眾的時刻:『喂!清醒點!該你自己動動腦筋了!』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除了搞結構玩後設或者炫耀超凡的技巧之外,或許,應該要有什麼更嚴肅更本質上的理由。

  我想是因為對於故事『意義』的解讀本身就是因人而異的吧?而取得意義的途徑與時機,也存在著各種可能性。說故事者將詮釋的權力交還給觀眾,是不想讓『意義』被侷限在說故事者自身,而能夠擁有更為多元的解釋,吧。尤其是像這樣每個人在人生中或多或少都經歷過的平凡故事。

  是的,誰沒有青春過呢?誰沒有被友情愛情等等複雜的人際關係牽扯得團團轉過呢?誰沒有認真思考過自己的存在價值呢?誰沒有追求過認同與歸屬呢?誰沒有在預約未來與活在當下之間掙扎過呢?這些其實再平凡不過的問題,我們都經歷過,都忘記了,在柴米油鹽與乎工作交際之間遺忘了,迷失了,或者被暫時擺在一邊,你也是,我也是。而透過這一齣奇怪的電影,我們或許有機會重新思考,重新檢視,屬於自己的青春回憶與生存意義。

  與其說這是一部校園青春電影,不如說這是一個以校園為場域,以青春為對象,以個人意志為變數,以團體動力學為理論基礎所做出來的實驗,而你我同時既是這場實驗的施測者,也是受測者。

  那麼關於我個人做出的實驗結果是什麼呢?簡單的說,青春其實就是一個充滿能量流動的巨大湖泊。在校園中,如同所有的社會場域一般,擁有各種各樣同時並存且相互作用的能量型態,進與退,奮發與墮落,羨慕與嫉妒,認同與排斥,信任與懷疑,接受與拒絕,依賴與獨立,核心與邊陲,理性與感性,賦予與剝奪,規則與暴力,喜歡與厭惡,愛與恨……。身在這湖泊各個角落的人們,各自固守著自己的位置,努力的維持著力量的平衡。這是常態,但常態並非永恆。

  就像湖泊不可能恆常平靜無波,青春的動態平衡也不可能恆常穩定,當各種各樣的事件發生時,就像往湖心投下大大小小的石頭,各種能量的流動將因此發生變化:共振、干擾、反噬、逆流……。原本以為牢不可破的事物會一夕轉變,原本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會瞬間解體,最後甚至引發核心與邊陲的主客易位,進而造成價值的混淆與秩序的崩壞。

  而我們身處波濤之中,失去了標記相對位置的參考座標,因而迷惘憂心恐懼之餘,也暫時的獲得了自禁錮中解放,甚至取得重新選擇的機會。就像片中的好友三人眾因為桐島的消失而開始思考固著行為(放學後在校園角落打籃球等待桐島)的意義,四仙女開始重組彼此的關係,排球隊的隊員們開始思考自身的定位與價值,管樂社的社長亞矢則跨越單戀與失戀的泥沼重新找回自己,甚至一度遊戲校園的宏樹也開始真實的面對自己與周遭的世界……

  這之中有某一個存在是十分顯著的與別人不同著,那就是電影社的前田。當身邊的其他人都安於與桐島維持穩定的相對關係時,他卻獨自遠離這一切而固執的面對著自己想拍的僵屍電影;而當其他人因為桐島的消失而混亂暴走時,他也還是依然專注於自己的老舊攝影機,似乎與這一切風暴毫無關係。

  其實不然,面對突如其來的肯定(獲得高校生映畫大賽特別獎),他也有自己的懷疑與掙扎(到底是應該按照指導老師的腳本拍可能得獎的青春電影,還是遵循自己的意志拍一部校園僵屍片);面對悄悄萌芽的愛情(與國中同學小霞在戲院的巧遇與對話),他也有自己的心動與失落(原本以為小霞的眼睛一直注視著自己,其實與她相望的卻另有其人);面對從天而降的阻礙(拍片進度一直受到由桐島消失而引發的各種干擾與破壞),他也有自己的妥協與退讓(不斷的更改勘景與拍攝行程,容忍同伴們在演技與道具上的缺憾)。

  但是不管如何的懷疑與掙扎、動心與失落、妥協與退讓,他還是曲折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將掙扎失落與退讓通通變成前進的動力,繼續地拍著他自己心中那些看似醜惡實則唯美,看似虛構實則真實的電影畫面。

  而這個笨拙而真誠,刻意忽視現實與未來,不斷朝著自己腳下目標前進的前田,恰巧與看似八面玲瓏而滿腦功利,實則不管在愛情、友情、學業還是社團上都渾然不知如何面對自己真實想法的宏樹成為對照,而終於在影片末尾爆發出亮麗的交流火花。

  在這一層意義上,宏樹與前田,就像光與暗、虛與實、高與低、裡與外相互對照辯證的雙胞胎兄弟一樣。其實兩個人雖然在各方條件上差異甚大,在心靈世界裡或許卻是最相似的存在吧?也因此他們才有對話的可能,而他們的對話才能引導出那恍若頓悟般閃閃發光的結局。

  此外,這部電影裡這裡那裡處處隱藏著許許多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隱喻。例如從頭到尾沒有出現的桐島正宛如『等待果陀』裡面的果陀一樣,暗示著人們在抽離了典型的現代社會中對虛幻理想的徒然追尋。又如前田的存在就暗示著一個面對自我的創作靈魂,不管你的創作是文字、影像還是什麼其他,難道不是同樣地受到感動與激勵嗎?還有前田拍攝的校園僵屍片,同樣也暗示著校園中像滾雪球般不斷吞噬自我與純真的險惡環境,以及人們彷彿行屍走肉般相互傾軋傷害的社會真相。而亞矢最後從沒有結果的單戀中抽身,轉身投入樂團的練習,自悠揚樂聲中找回平靜與喜悅,那音樂甚至還渲染滲透到大家為追逐桐島而奔向頂樓平台的場景,更彷彿暗示著美與藝術是混亂世間唯一的淨土與救贖……

  太多太多了,諸多『意義』在我小小的腦細胞間串流,源源不絕,或許這就是一部電影的深度吧?而你們又各自挖掘出了什麼樣的『意義』?我著實好奇著呢!

  對了,最後我想要感謝橘貓前輩精彩而深刻的影評文字。為什麼呢?因為在搜尋資料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他對『聽說桐島退社了』的影評,一度讓我放棄了已近完成的文章,卻又因為不甘心而另闢蹊徑,才有你現在看到的這一篇私房影評。嗯,無論如何,推薦大家去看看,另一種『意義』的美好存在。

電影官網

橘貓的影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