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秋的微涼夜色中,我們快步穿越寬闊的中正紀念堂廣場,朝向久違了的國家音樂廳走去。因為,今天要去聽網友伶子的琵琶音樂會。

  說起琵琶,應該是離我非常遙遠的東西。這不是說我對琵琶一竅不通,因為戀京癮士其實對所有的樂器都一竅不通。這是說,琵琶給人的印象一般屬於蒼涼悲壯的感覺,應該和我這個人的溫吞性格不太合拍,才對。

  沒想到,二十多年前無意間買了一捲無版權的『琵琶協奏曲』錄音帶,竟然被那激越的琵琶音色驚豔到,但幾個月之後也就因為買了新的錄音帶而擺在一邊了。不過,其中『十面埋伏』那如狂風席捲的曲調,卻直到今日還能依稀想起。

  然後,多年過去,錄音科技一路由卡帶到CD再到DVD,以至於今天的數位檔案,而我與琵琶依然錯身而過。然後認識了妻,認識了京都,又間接因為『戀京成癮手札』而認識伶子,我與琵琶之間的因緣就這麼再度結起。

  是的,伶子是彈琵琶的,是我身邊唯一一個真正的音樂家朋友。而在我們與伶子的某次閒聊中我才得知,妻小時候曾短暫在學校社團彈過琵琶......啊!這世界還真有這麼巧的事呢!

  有趣的是,認識伶子至今五年有餘,也只聽過她兩次音樂會,卻深深被這位平日盡以傻大姊形象出沒,愛喝酒愛交朋友愛看歌舞伎的奇女子,的音樂,嚇到,而且深受吸引。

  怎麼說呢,我覺得伶子的琵琶裡寄宿著武將的靈魂,陽剛而威武,有如大漠中傳來金鐵交擊的聲響,絲絲扣人心弦,且催動著血脈中那屬於遠古東方長江大河的遙遠記憶。而在音符轉折頓挫之間,那細膩而溫潤的情感又自潛藏深處隱約浮現,彷彿吟釀清酒般引人微醺。所以每次聽她演奏,都有一種暢快淋漓的感受,彷彿看了一場精彩的電影似的。

  當然,這一次也一樣。這次一起擔綱演出的還有另外一位朋友,為整場音樂會增添了許多變化與樂趣。對了,這場音樂會的正式名稱是『劉芛華、繆沁琳2012笛/琵琶聯合音樂會』

  當初從伶子那裡聽聞這場音樂會,我們委實掙扎良久,去,還是不去?畢竟這場音樂會的時間是在週間的晚上,且緊接在期初重頭戲的家長日後面,我們實在沒有把握能夠以最佳的狀況出席。而且隔天一早得要照常早起上班,我們也沒有把握負擔得起。不過,在演出前兩天,我們還是決定要出席了。

  當初伶子似乎還擔心時間不好影響票房,所以曾經請我幫忙宣傳。沒想到演出當天上兩廳院購票網一看,赫!全場只剩幾個零星空位了,而且連續座位只剩下最高票價的兩張,但因為已經回覆說要去,為了不失信於朋友,也只好硬著頭皮刷卡買票。

  幸好,我們去了。

  這場演出的場地在國家音樂廳地下室的演奏廳,抵達的時候已近開演時間。買了節目單坐下未久,表演就開始了。一開場,是繆沁琳小姐的笛子曲『台東小唱』。繆小姐不愧是伶子的好朋友,兩個人的樂器雖然不同,但風格果然相近。一般的笛子都以輕躍靈動見長(個人印象中啦!),但繆小姐的笛音竟隱約帶著渾厚的風雪之聲,走的亦是陽剛的路子。是說,在這稍小的封閉空間裡聽這麼強力的笛音,我和妻的耳膜都稍有一點點不適應。真的不是繆小姐演奏得不好,是我們較少這麼近距離聽笛子的演奏,真是對不起人家了。不過,繆小姐的笛子技巧真是沒話說,許多地方連我們這兩個外行人都聽得很佩服。

  第二首曲子,就換伶子上場了。第一首就選用她的已故恩師林石城老師做的曲子『龍船』,聽得出來似乎有許多高難度的技巧,也頗具伶子自己的陽剛特質。不過,這還只是開場暖暖手指而已,我知道。

  接下來就見兩人一來一往,各自展現曲藝,有時獨奏,有時搭配伴奏,有時兩人合奏,上下半場又各自換穿絳紅和水藍的晚禮服,帶給觀眾繽紛多樣的視聽享受。

  整場音樂會聽下來,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曲子有五首,當中伶子的演出就佔了四首(在此還請繆小姐的朋友粉絲萬一看到這篇的不要見怪,畢竟我們是伶子的朋友,所以聽琵琶比較有感覺嘛!)。

  首先當然是『十面埋伏』,這首曲子不但是我的琵琶初戀,更是伶子恩師林石城的拿手曲目之一。技巧超群,戲劇性十足,當然會是印象最深刻的曲子囉!在演奏這首曲子時,伶子在座位旁邊放了另一把琵琶。當時我們就在猜,這是做什麼用的?表演時會用到嗎?我猜這是因為『十面埋伏』是武曲,演奏時非常激烈,為了以防萬一而放的備琴。而妻則猜是為了表示請恩師來欣賞的意思。

  果然,這首琵琶獨奏曲伶子真是拼了全力來表演,而且可以毫無顧忌地表現她自己的風格,跟我之前聽錄音帶時依稀記得的曲風完全不同,簡直可以說是兩首不同的曲子了呢!是說這是浦東派的風格?還是伶子個人的詮釋呢?我不知道,只知道一時之間塵沙漫天,刀劍相擊,馬嘶風吼,人影幢幢......於是彷彿台上所見的不是絳衣玄髮的女子,也不是技藝精進的弁才天女,而是菩薩座前的持國天王!

  後來,我上網問了伶子,她說確實是因為彩排時彈這首曲子斷了弦,所以才放了備用琴在旁邊,幸好演出順利成功。不過,她也說在彈這一首的時候確實是想要為恩師演出的。嗯......因為想到敬愛的老師,所以才能有這麼好的表現吧?我想。

  後來我又上網找到了林石城老師演奏同屬武曲的『霸王卸甲』,嗯......某種氣味上確實相近,那種劍拔弩張之中猶自帶著一絲沉鬱悲涼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師承嗎?我不知道。但是林老那專注沉靜中帶著一絲堅毅的神情,以及偶爾若有所思的凝眉與若有所得的點頭,確實在伶子的表演中看得出一點點端倪。不過,林老演奏時,就算是最激昂的段落依然肩不瞬移,膀不妄動,只兩手指際飛快的挑動音符。而伶子的演奏動作比之老師稍微大一點,身隨意走,自然揮灑,也自有一番境界。

  當然,這些都只是我粗淺的觀察,癮士其實是不懂的,讓大家見笑了罷!

  我好像花了太多篇幅寫這一首了喔?

  接下來的曲子叫『SIROCCO』,這是一位鑽研樂琵琶(日本雅樂所用的琵琶,演奏時採正坐姿橫抱於膝上彈奏,是唐代琵琶的遺緒,和現今華人所慣用的直抱彈奏方式略有不同)的日本演奏家塩高和之先生做的曲子,被伶子借來改編成適合琵琶和笛子合奏的作品。這個作品兼具現代感和古典美,是一首相當有趣的曲子,也是我個人覺得全場中最能稍微透露伶子女性氣質的曲子。


平安時代女官演奏琵琶時的樣子......

  後來我有上網查到塩高和之先生的私人部落格『琵琶一人旅』,發現他也多次在部落格中提到伶子,他也非常高興自己的曲子能夠被改編到台灣來演奏,真是音樂界的美事一件。

  第三首曲子叫『小普庵咒』,是一首具有佛教風格與氣味的曲子。這首曲子最吸引我們注意的是彈奏之際間雜以敲擊琵琶面的手法製造出類似木魚的聲音,寂清而空靈,雋永極了。妻甚至因這首曲子意境悠遠,禪味十足而感覺恍若置身詩仙堂聆聽鹿威(一種竹製管狀盛水器,水裝滿後會自動倒空,而後彈回石上造成聲響,如此反覆間歇發音,極有禪趣),並因此感到無比的幸福呢!

  至於『影』,則是一首運用台灣原住民歌謠為素材的曲子。這首曲子的特色在於使用了大提琴和打擊樂器為琵琶伴奏,而演奏之間琵琶與大提琴還不時拍擊琴面,當作打擊樂器來使用,真的非常熱鬧有趣!不過老實說,我個人對於原住民音樂所知不多,所以幾乎聽不出來這曲子跟原住民之間的關係,遺憾啊!

  最後一首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馬水龍先生寫作的『梆笛協奏曲』第一樂章,至於讓我印象深刻的原因其實非常............好笑。因為這首曲子的主旋律,嗯,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國廣播公司的臺呼音樂啦!結果,那天晚上直到躺在床上,腦海中都不斷迴盪著那段主旋律......。啊!我被繆小姐的音樂佔領了,對不起啊!伶子小姐......

  最後,想要稍微提一下的是,那個與繆小姐搭檔的鋼琴伴奏的男生長得溫文儒雅,有一種中國古典小生的帥氣味道。而那個與伶子搭檔的大提琴女孩看起來乖乖靜靜的,不過演奏時可也有不輸給伶子的技巧和韻味呢!

  散場出來,在走道上巧遇伶子和繆小姐出來與朋友拍照言歡,我們在一旁默默看了一陣子,然後就走出國家音樂廳,趕赴捷運回家去矣。夜色正濃,廣場上零星地走著三三兩兩散場的觀眾,我們一路興高采烈地討論著伶子的表演,恍如明天不是上班日似的......。這一夜,是值得而愉快的吧,我想。

最後貼兩段視訊給大家欣賞.....不過不確定能放多久就是~~

第一段
伶子上一次在國家演奏廳舉辦音樂會時演奏[唸小姐]的錄影(這是一首很特別的曲子,是伶子建議的較佳版本)

第二段
伶子的恩師林石城老師演奏[霸王卸甲]的錄影(好可惜找不到老人家演奏[十面埋伏]的影片,不然就可以比較一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