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藥師寺的東西雙塔和迴廊 

  前面兩篇簡單介紹了日本寺廟建築的種類之後,嗯!現在終於要進入這次的主題了,寺廟的伽藍配置。

  之前曾稍微提過,古代寺廟有所謂七堂伽藍,也就是七種主要的建築物,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哪些建築物。不過,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還是要稍微帶到學校這個參考點上來,否則,我們大家都會枯燥而死。也就是說,從學校的觀點來看七堂伽藍,我們可以把問題類比為:『一間學校至少該有哪些建築物咧?』

  在寺廟建築剛傳入日本的奈良時代,七堂伽藍是指『塔,金堂,講堂,鐘樓,經藏,僧房,食堂』,這些就是當時奈良寺廟裡必備的主要建築。後來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日本佛教開始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宗派,這些宗派在佛學理論與宗教儀式上各有不同的發展,因此所需要的建築物也就漸漸有所不同。這就像是一般的大學裡要有教學大樓、行政大樓、研究大樓、活動中心、圖書館、運動場、宿舍等建築,之後逐漸發展出各種不同性質的大學,因此每所學校依性質的不同,主要的建築也會不太一樣。

  比方說,藝術型的大學,表演廳和各種練習室就明顯的比運動場和實驗室來得重要;理工型的大學,各類實驗室與研究設備當然就是不可或缺的;農業型的大學如果經費和土地有限,或許可以省略活動中心,卻少不了實驗農場;而商業型的大學只要有足夠的教室,搞不好連運動場都可以跟其他學校借用。

  回到七堂伽藍的例子來,像是天台宗(例如延曆寺)就是『相輪橖,中堂,講堂,戒壇堂,文殊樓,法華堂,常行堂』(相輪橖是一根或一組石造或金屬製的柱狀物,形狀類似佛塔頂端的金屬柱狀物,有時候還會在四周安置四根支柱用以穩固結構。功能類似小型佛塔,不過裡面收納的不是佛舍利而是經書);而真言宗(例如東寺)則有『大塔,金堂,講堂,灌頂堂,經堂,大師堂,五重塔』(大塔就是多寶塔)以及『五重塔,金堂,講堂,鐘樓,經藏,大門,中門』等兩種說法;至於禪宗(例如南禪寺)則是『山門,佛殿,法堂,東司,西淨,僧堂,庫裡』。


先來張簡單版的圖熱熱身......

  不過,對照現存的各宗派主要寺院可以發現,這些七堂伽藍只是一種原則,每一間寺廟歷經千百年的發展,有些建築消失了,有些建築從一開始就沒有設置,更有些寺廟歷經改宗(改變所屬宗派)而多了一些其他建築,所以只能做為一種相對的參考值,並非絕對的建築規範。

  也就是說,千萬不要因為東寺沒有出現大塔就認為它不屬於真言宗寺廟,這樣可是會錯很大喔!倒是,因為南禪寺有山門,有法堂,有僧堂也有庫裡,所以應該屬於或曾經屬於禪宗的寺院,這才是運用七堂伽藍判斷寺廟宗派的正確態度。

  接下來要討論的是配置的問題,所謂的配置,就是指寺廟建築的排列方式。類比到學校的場合,就是校舍的排列方式。例如最簡單的基本型是一列校舍面對一個操場,然後依照學校規模的擴大會逐棟向後方加蓋,有時候各列校舍之間會以川堂互相連接,形成類似王字形的建築,如果繞著操場擴充校舍就會形成口字形,甚至日字目字或田字的規劃。從不同的校舍配置可以看出該校的規模、類型、建造年代甚至校園風氣(或者說,這間學校重視的是什麼),寺廟也是一樣。

  日本第一間寺廟是建成於西元五九六年的奈良飛鳥寺,這間寺廟的規劃設計與建築工程都是由來自百濟與高句麗的技師所主持的,也就是說,這是一間韓國風格的寺廟。飛鳥寺的配置很特別,最中央是安置佛舍利的塔,然後東北西三面各設一座金堂,周圍以迴廊圍繞,區隔出一個屬於佛的神聖空間。而外圍則配置了供僧眾說法的講堂,是屬於人的空間。這就是所謂『一塔三金堂』的飛鳥寺式配置,是比較接近中國與印度古老寺廟以舍利塔為中心的設計。

  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寺廟都以這種區分聖俗空間的型態為藍本並加以簡化,例如相傳由聖德太子創建的大阪四天王寺,就採用迴廊內圍繞一塔一金堂,整體主要建築物呈由北到南一直線排列的特殊樣貌,稱為四天王寺式配置。而確定由聖德太子創建的法隆寺則採取迴廊內的金堂和塔分居左右的形式。不過,現在所見的法隆寺是火災後重建的。原先創建時的法隆寺,在配置上和四天王寺完全一模一樣,而這或許也間接證明了四天王寺的創建者身份吧?


開始來正式的了......

  以上是日本佛教初期(在日本美術史分期上大約是飛鳥時代到白鳳時代晚期)的寺院配置形式。基本上屬於配置發展的萌芽期,主要是遵循古典的大陸風格加以發展。

  持統天皇遷都藤原京(飛鳥北部)之後不久,開始營建藥師寺,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間在迴廊內以東西雙塔搭配金堂的寺廟配置,被稱為藥師寺式。不過,這裡的藥師寺指的是位於藤原京境內的本藥師寺,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奈良)時也將藥師寺一併移建過去,目前我們所知的藥師寺雖然是移建的,但據說配置和始建之時並無大異。

  此後一直到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京都),日本主要佛寺大體上都採取雙塔的配置,不過在形式上卻有了更多變化。例如東大寺的雙塔並非與金堂一起設置在迴廊內,而是塔與金堂各自以迴廊圍繞的形式。而興福寺更回頭採取飛鳥寺式的三金堂設計,並且將塔與東金堂單獨用迴廊圍繞起來,形式非常複雜。

  八世紀左右(進入奈良時代之後),日本開始產生神佛習合的思想,主張日本原始的神道諸神都是佛教的守護神,因此佛教寺院內開始出現所謂的鎮守社,到了後來幾乎每一間寺廟境內都可以看到鳥居與神殿的身影。甚至到了江戶時代,連祭拜德川家康的東照宮都要在寺廟裡參一腳。這個特殊的現象直到明治初年下達『神佛分離令』之後才有所改變,不過一些歷史悠久的大寺院內依然看得見倖存的守護神社。例如奈良的東大寺、法隆寺、唐招提寺與京都的東寺、清水寺、知恩院等境內,都可以找到神社的蹤跡。

  這讓我突然想起在以前的台灣,不論大小學校的顯要位置都一定會有孔子像和蔣公銅像,然而到了解嚴之後就紛紛消失了。現在偶而在一些老學校的角落還是可以發現這些銅像的蹤跡............好巧啊!?

  此外,奈良時代晚期,聖武天皇在位時,日本佛教界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唐僧鑑真大和尚渡日,引進了講究戒律的律宗,並先後在東大寺與唐招提寺設置戒壇院,這是日本佛教寺院設置戒壇的開始。

  進入平安時代以後,因為日本本土不講究平衡對稱的國風文化逐漸取代從中國傳來講究平衡對稱的隋唐文化,再加上新興的密教體系寺廟(如天台宗和真言宗)大多建於高低起伏的深山裡,只能依地形彈性安排建築物,因此日本的寺廟也開始逐漸脫離對稱式的配置設計。例如東寺(真言宗)雖然主體建築群依舊採取一直線排列,但卻取消了迴廊的設計,並將五重塔單獨配置在主體建築群之外的東南角上。而位於比叡山上的延曆寺(天台宗)與位於高野山上的金剛峯寺(真言宗),更是典型依山而建的不規則狀配置。

  平安中期之後,遁世的淨土思想開始興起,此時期建造的淨土宗系寺廟,為了營造一個模仿天堂的美麗安詳空間,開始將貴族住宅(寢殿)與佛教寺廟結合,引進池泉迴遊式庭園的設計。例如平等院的鳳凰堂與阿(あ)字池,以及淨瑠璃寺的阿彌陀堂與宝池,都擁有華麗的本堂與寬廣的池塘,其中鳳凰堂更保留了平安朝寢殿建築的優雅造型,是非常珍貴的遺例。


接著送上創建當時的鳳凰堂周邊建築推想圖......

  到了中世紀的鐮倉與室町時期,禪宗興起,此時期的寺廟引進了來自中國的宋朝禪寺伽藍規劃,從京都最早的禪寺建仁寺到後來的天龍寺、東福寺、南禪寺與相國寺,各種禪宗建築包括山門、方丈、法堂、庫裡以及東司西淨等特殊建築,都在此時期陸續成形。

  而進入室町時期之後,在造園方面更進一步衍生出日本禪宗獨有的枯山水庭,也就是以石頭與砂礫模仿山水景觀的冥想式庭園設計,自此各大禪宗寺院紛紛建造大小規模不一的枯山水庭,有時一所寺院甚至會同時擁有不只一座的枯山水庭園,以供更多的僧眾與信徒參禪之用。嗯......這和近年來在開放校園的呼聲下,讓社區民眾使用運動場與圖書館,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接著來到江戶時代,由於各種巡迴參拜(例如西國八十八番靈場巡禮)的風氣越趨普及,結合了宗教功能與旅遊功能,逐漸受到一般社會大眾的喜愛。因此寺廟中普遍出現接待巡禮信眾的設施如客殿或參務所等,而自奈良時代開始就有的寫經、納經、御朱印等更成為巡禮信眾的最愛,因此專門接受此類業務申請的受付所也成為寺廟中最熱門的場所。

  至此,日本寺廟的配置變遷已經大體完成。真要說還有什麼新的改變,那就是進入現代之後,停車場、売店(紀念品店)與拜觀受付(也就是售票處啦!)等逐漸成為許多寺院不可或缺的新興設施了。而部分擁有大量文物的古寺更斥資建造大型的寶物館,不但可以妥善收藏珍貴的文物與佛像,更可以開放民眾購票參觀,一舉數得。這不是跟現代的大學紛紛成立博物館一模一樣嘛!總之,這些寺院為了提升對信眾的服務,可是煞費心血呢!

  好了,停!

  大家看得快睡著了吧?老實說,我自己都打了好幾個呵欠,意識都不太清楚了呢!那麼就先這樣吧,關於更進一步的樣式問題,我們就等下次再來討論囉!有興趣的朋友請耐心期待......


最後獻上今天的壓軸,用我最愛的東寺來作為整篇文章的印證罷......


參考資料:

圖解文化財見方--歷史散步手引 人見春雄等著 山川社 1997.11(日文)

寺社建築的鑑賞基礎知識 濱島正士著 至文堂 1999.2(日文)

圖說日本建築之見方 宮元健次著 學藝出版 2002.2(日文)

五木寬之的百寺巡禮--第三卷京都Ⅰ 講談社 2003.12(日文)

五木寬之的百寺巡禮--第一卷奈良 講談社 2004.7(日文)

五木寬之的百寺巡禮--第九卷京都Ⅱ 講談社 2005.6(日文)

週刊古寺巡禮——東寺 小學館 2007.2(日文)

圖像式學習--京都文化財 淡交社編集局編 淡交社 2009.10(日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