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這一部電影時,我一直有個清楚的印象,那就是柏格曼的電影如果從人生的角度來審視,似乎是一段從苦澀青年走向睿智老人再瞬間幻化為天真孩童的旅程。

  為了寫這一篇私房影評,在苦思近半個小時之後,我終於打開維基百科的網頁,檢視柏格曼的電影與人生。簡略看完的現在,我確定了三件事情。

  首先,他的電影真的返老還童了,而且,返回的是他自己的童年,雖然,這一點聞天祥已經告訴我們了。其次,某些電影專家似乎非常不喜歡這一部,但是各大影展或電影獎又一直要頒獎給它。我猜想前者的專家學者們是不是其實不喜歡小孩,而後者的評審們其實自己就是小孩?最後,我自己,嗯嗯~原來也是小孩一族。呃?榮幸之至!

  總之,這是一部演給大人看的童話故事,或許可以跟『漢斯與葛蕾蒂(或譯糖果屋)』的故事相互印證。與此同時,這也是一部柏格曼的半自傳電影,片中隱約交代了導演個人真實的創作根源與童年生活。

  不過,拋開這些不談,我最感興趣的是這部電影裡關於謊言、幽靈與幻象的片段。從這個角度看這部電影,我簡直可以把它斷言為柏格曼的『電影理論』。片中藉由一場小男孩與神秘病患合作創造出離奇殺人事件的高潮戲,申論了透過戲劇表演(富有想像力又愛說謊的小男孩)與攝影技術(能夠操控機械人偶與施展魔術的瘋狂青年)的合作,才能創造出引人入勝的電影魔法(解救小男孩家族困境的奇蹟)。

  更進一步來看,先後存在於電影中的兩個父親,則顯示了構成電影藝術的兩大背景要素。小兄妹的生父來自劇場家族,代表的是熱情與想像力;而繼父卻來自宗教家族,代表的是壓抑與精神力。在這兩大要素相互傾軋磨合之下,完美的電影藝術於焉誕生。

  或許,每一個導演莫不是在熱情與壓抑的交互煎熬之中掙扎,奮力將盤據腦海中的想像力與精神力合而為一,才能創造出具有價值的電影吧?而這,便是柏格曼窮盡一生的追尋之後,凝煉出來的電影本質。

  我不知道為什麼那些批判這部電影『過度膚淺且商業化』的專業人士們看不見這一層隱藏在通俗劇情背後的文本論述?難道,這一切都只是我這個無知小孩的幻想?也許吧!但是我也不確定那些頒獎給他的評審之中,有多少人看見了這個其實一直存在的幽靈。

  對了,這部電影末尾的高潮終結於一場靈異火災事件,而在糖果屋的童話中,壞女巫也是死於爐火之中。沒想到看完電影出來,我們看見電影街裡停滿大批的救火車,這才發現附近好像真的發生了頗嚴重的火災。這是巧合嗎?還是......好恐怖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