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月,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從奈良的枕詞『あをによし』談起,然後寫到『鹿男與美麗的奈良』。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到自己在網路上搜尋到的,關於あをによし的出處與釋義。

  不過,前陣子,我在淳久堂發現一本書,書中所述大大的推翻了我之前一直以為的事情。那本書的書名叫做『奈良世界遺產散步』,作者是小川光三先生。這是新潮社『とんばの本』系列的書,雖然是兩千零六年出版的,卻讓我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當初會挑到這本書,主要是被其中的照片所吸引。那是一種不同於水野克比古先生的美感,詳細的差別我也說不上來,但是就如同水野先生的照片中蘊含了對京都深厚的理解與愛戀,小川先生的照片也有類似的東西在裡面,只是,他們的對象不同,表現出來的樣貌當然也不同。後來我仔細看了一下作者介紹,才發現小川先生原來是出身奈良古美術攝影世家,難怪拍出來的奈良有一種特殊的古典味道。

  扯遠了,回來說說我的新發現。

  雖然我幾乎可以說是不會日文(我這麼說到底有多少人會相信呢?笑),但是這本書的漢字比例可以說非常高,所以勉強還是可以大致瞭解其中的內容。根據這本書的說法,『あをによし』這個枕詞原先並非專指平城京所在的古都奈良,而其中的あをに』,原先以為是青瓦紅柱的意思,其實可能另有他指。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あをによし』這個枕詞其實早在平城京建立前就已經存在了,在『日本書紀』與『萬葉集』所收錄的古代文獻與和歌中都有許多例證,不過,如同中國上古時代的歷史典籍一樣,可信度存疑就是了。

  此外,在中國的魏晉時期,流行一種將形狀,數字與色彩賦予政治哲學意義的學說,認為青黑色,圓形與三這個數字代表天,朱紅色,方形與二這個數字代表地,當時的統治者將這種學說具像化,創造出兩個兼具政治與宗教意義的建築,那就是天壇與地壇。據『三國志』『魏書』記載,西元二三七年在洛陽南方第一次建造了圓丘與方丘,並規定往後天子應在冬至到圓丘祭祀天,在夏至到方丘祭祀地,這應該就是天壇與地壇的原型。很巧的是,兩年之後,書中留下了日本的謎之女王卑彌呼遣使來朝的紀錄,小川先生猜測這個學說很可能就被當時的使者以先進思想的形式帶回日本。

  因此,早在平城京(也就是奈良)建城之前一百多年的飛鳥時代,就有以日出『三輪山』,日落『二上山』為大和民族生活的原點這樣的說法,將日本傳統的太陽崇拜與中國傳入的天地哲學相結合。其中的三輪山以天之數『三』命名,代表天,二上山以地之數『二』命名,代表地。甚至很可能在最早的時候,這兩座神山上可能也分別建有祭天與祭地的土丘也說不定呢!

  最後,小川先生指出,奈良『ナラ』這個詞,其實來自古韓語中的『國』這個概念,因此,整個『あをによし』所代表的,就是當時日本朝廷所要積極建立的,統一國家的概念。這個國的中心在哪裡,這個枕詞代表的就是那裡,飛鳥京也好,藤原京也好,平城京也好,在日本人的期望裡,都是あをによしのナラ』,也就是『天與地調和良善的吉祥之國』的意思。

  無論是僅止於推測的學說也好,可信度存疑的文獻也罷,雖然小川先生無法給我們一個確定的答案,但是至少帶給我們一個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奈良與『あをによし』之間的關係,並從整個東亞文化圈的寬闊視角重新看見我們自己與日本文化之間的那一絲隱約的牽繫。

  其實這本書中還從古代文獻紀錄的角度詳細介紹了春日大社,興福寺,東大寺,唐招提寺與藥師寺等寺社的起源與發展,可以說是一本充滿深度與美感的奈良觀光導覽手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看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戀京癮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